请原谅我对悬疑小说的误解

文图 / 左叔

说实话,我悬疑作品读得少,主要原因还是自认推理能力比较弱,鲜少能够获得悬疑作品主要审美诉求的阅读愉悦感,在缜密的逻辑线里面找到蛛丝马迹,并最终拥有豁然开朗解题般的快乐。

虽然,我在看改编的影视剧里能够猜想到结局的走向,或者偶尔意外地猜中某个前置细节的功效,很多时候我都知道那不是推理的结果,而是对于剧本结构模式的了解。因为剧作紧凑性、通俗性和制作成本节约性的要求,它们一般会采用“骑士在信使的帮助下战胜恶龙拯救公主”的结构。

我以为,我会因为无法Get到一些点,而中途弃读《大象无形》。事实上,它比我想像中的难度要轻松许多,我用了一周时间将它读完,阅读过程中我常在想,如果是我在写这本书,我在某一个环节的处理上会不会先将细节前置布好迷魂阵,而不是在结果出来之后再铺陈细节来慢慢解扣。

小说有很多类型,但我以为它们本质是上相通的。创作者先在现实生活中感知到某一个特别核心的观点,然后将这个观点用故事情节、人物设定等丰富的外衣层层包裹起来,会在情节的推动和故事的起伏留下一丝线索,让耐心且细致的读者去寻找到那个伏线。

悬疑小说可能比一般的小说多一层读者寻找伏线解扣点的乐趣,第一层是故事情节里面的逻辑线,解开它就能找到推动情节走向的动因,但这应该是浅层次的;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理念性的东西藏在更下面的位置中,是需要透过外在的血肉才能看得到的风格。读《大象无形》我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更高阶一些“内核风骨”的企图心。

我读悬疑作品少,也不知道一般悬疑作品在“文本视角”是如何处理的。以我特别没有经验的理解来看,如果用“第一人称”的话,这一定会特别艰难,很难从“我”的“不可知”中拥有调度全局的力量。如果用“第三人称”的话,全部是“上帝视角”,调度全局会容易很多,但对于诉诸悬疑的审美愉悦感似乎又少了一些难度系数。

《大象无形》将视角(即文本中的“我”)安排给了一个类似于福尔摩斯当中的“华生”的人物,我觉得这个安排是巧妙,这个“我”身处情节故事当中,势必有“我”不可知的范围,这里就有了制造悬疑点的空间以及留下读者“解题”线索的可能性。同时这个“我”作为主要人物线索的旁观者,可以通过观察、思考、猜想等手段而拥有调动全局增加合理性的“上帝视角”。这是一个很好且值得借鉴的经验,对于我而言。

在读《大象无形》的时候,我还有一个比较强烈的感觉。那就是虽然它是一本“长篇”体例的作品,但我总感觉它有“短篇”集辑的感觉。的确,整本会有一个故事的主轴在,脉络线也是清晰的,前后的启承转合也是分工明确的。但是,我一直有一种看“电视情景剧”的感觉,好像从哪里进入欣赏,都不会太影响整个结构。尤其是前半部分,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案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是特别明确,感觉换换故事先后发生顺序位置,并不会影响最终故事的走向。

还有,就是犯罪案事件类型化的处理。其他的,我没有阅读经验很难找到切实的佐证,但我读到了某一种类型叫“密室杀人事件”。相信比我更专业的悬疑小说的爱好者,肯定会在这个故事中找到类型化的影子。我不知道这种安排好不好,但对于去执行写作计划的人来说,不同的类型尝试和文本上的推进,其实是一个还蛮锻炼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