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去跟风,还是先问问自己这两道题

文图 / 左叔

诺贝尔文学奖昨日揭晓,是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豆瓣广播和朋友圈里一片“惊叹声”,众人纷纷说起与新晋得主的过往渊源,以证自己“慧眼如炬”。

只剩下自己一脸愕然,“疆界”之外的存在,完全没有听说过。奖项加身,此番大热,倒也不必急着去跟风了,总会有机会舞到面前的。先看看别人读下来的感受如何,翻译的版本到底“哪家强”,以免中了“生涩”的毒。买书的钱有限、存书的空间有限,读书的时间更有限,挑点自己能啃得下的书去读读吧。

小米全面对标苹果,连型号都跟风“跳号”改成了17,在贩售情怀上一直有专长、特别喜欢在看不见的地方“加上一行小字”的雷总,又反复强调“苹果不做的,小米来做”,在系统生态上“要”全面兼容苹果,再加上背屏这么个新鲜玩意儿,颇为让人心动。

恰好自己的“主力机”是苹果的,挺想感受一下类似“华强北”的生态兼容效果。另一只安卓“备机”,因为曲面屏摔坏了,手机“残值”还抵不过换屏的钱,但这只“备机”还有一些重要的“存证材料”要导出来,于是觉得买只小米17pro,作为“备机”也行。

然后,就滑到大数据推送来“背屏花式首摔”的帖子,“两面屏”的设计,总会有一面是要挨着桌面摩擦的了。转头再去看看苹果17pro,大数据推送的都是“铝合金材质易变形”“脱漆”的帖子。

新机型上市宣发的风很大,用户评价“两极化”的风更大。在这些风向里,知道哪些功能是自己所看重的,哪些bug是自己能克服的,更为重要一些吧。国人习惯给手机套个壳,贴个膜,所以手机什么颜色、什么划痕,什么变形、什么脱漆、什么碎屏,都是有解决方案。喜欢,有预算,且必要,那就买呗。

复工第一天,同事聊起去南京旅游的经历,得出一个经验,那就是有人排队的东西还是要好吃一些的。果真如此吗?还是只是“人从众”的加持效果,因为大排长龙放大了渴求与期待,丰富了体验与感受,浓郁了滋味与香氛呢?

拉布布等盲盒手办大火的时候,也有类似的困惑,觉得这风潮,自己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跟上的。虽然也买手办,也需要提供情绪价值的小物,但“随机”这种机制,攻击便是人的“赌性”,染上之后,就跟实验室里在食物和电击之间反复横跳的小白鼠没有什么区别了。

风来了,先感受一下,了解一下,不去断然否定它,尔后再看看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自己能不能负荷得了。风来了,想要跟一把,终究还是要问过自己这两道题:一件是“钱袋子”,另一件是“必需品”。两者,有其一,可以浅尝一下;两者,皆得,放心大胆地去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