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这个天气,坐公交日常通勤,还是挺舒服的。城市运营公共服务领域,某些极其微小的提升和改善,所能惠及的受众群、所能带来的幸福感,都是蛮容易让人感到欣喜的。
“定制公交”改进的是出行线路个性化需求的问题,“骨干线路”改进的是出行班次密集化需求的问题,都是在解决过往饱受诟病的痛点。任何微小的改进,都需要一定的精准度,都需要做一些事前的评估预测以及事后的复盘修复,否则还蛮容易成为没人叫好的瞎折腾。有理念、有设想、有干劲、有执行、有补缺、有提升,凑齐这些要素,才能把事情做周全。
有些改进,本质上并不难,难在有没有人愿意去承担由变革带来“多做多错”的风险,去主动打破“水泼不进”的固有僵局,能不能突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思维定式。现如今的这个环境,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改善,都值得激赏。
不管一个人是否具备开拓创新意识,人都是需要经常挪一挪的。投入了陌生的环境中或者全新的领域里,感知能力会处于一个完全打开的状态,灵活创新的火花也是激活的状态。带着全新的视野和眼界,走进某个旧格局里,自然就会洞察前人“习以为常”的旧藩篱,想要有所改变的内驱力也会因此生根。
关于“习以为常”,有一个故事是讲驯象的。还是小象的时候,一根木桩就拴牢了它,试过几次脱逃,挨了几顿鞭子,后来也就放弃了。以后,即便是长成了浑身蛮力,随便可以掀翻什么的成年大象,规驯仍旧会让它被一根木桩牢牢困住。有些时候,人就是那头象,过往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就是那些困住我们的木桩。
挪来挪去的适应期,相当于将原先固有的认知模式打碎了,再重新拼凑起一个与环境相适应的新模式,这个过程势必会伴随着痛苦。船小好调头,年纪越大,周期越长,适应起来越难。眼下是突破语言交流壁垒、跨多学科知识交融、智能算力衍进迭代的时代,除非日日操练,时时习之,忽然就要迈进另一个领域,一时间是很难将欠账都还上的。
激流勇进,是每个人的人生课题,“我命由我不由天”嘛。顺势而退,应该也是每个人的人生课题吧,说好人到了理应“知天命”的年纪呢?也许,将志趣移情去别处,养花喂鱼、读书码字、健身旅行、听歌追星,大把的事情可以做,人生定会因此少掉一些痛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