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世间万物:与植物、星辰、动物的相遇》是一本小书,特别之处不在于它人文自然相关的主题,也不在于它的诗歌化的语言风格,而在于这两类原本并不能够直接混合在一起的内容和载体,在这本书里所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中。
作者艾米 · 里奇试图以自己的逻辑来解构这个世界,将我们寻常不太能够联系在一起的事物混合在一个庞大的“混沌系统”之中,常有一些跳脱的物件像随机一般出现在字里行间里。
“大齿杨、私家水塘、锚、流浪者、石头、紫杉树叶、啤酒店女老板、青蛙的骨头、小鸡合唱团、酝酿着的雷雨云、满脸雀斑的孩子、六月鳃金龟子……”这不是一整书的内容里挑出来的内容,仅仅是我随机找到一个段落,而整本书都是这样的段落。
因为工作忙的关系,我常在临睡前读它。每每轻声念出来的时候,总感觉像在读一首长诗,而这些零碎的物件蜂拥而来的时候,我脑海里常常会想起文森特·凡高的没画作品,那些色彩特别绮丽又变形的画面,以及它们被后世的创作者不断地解构后出现各类家居用品上的场景。
我猜这样特别的经验,怕是极难与其他人找到共鸣点。事实上,我也放下了是否能够读懂猜透作者意图的执念,开始思考其实写作本身就是每个人以自己方式解释他所见到的、理解的世界。这些写作者中,有些相对有趣点,有些则比较无聊,事实上在我的经验里后者居多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独特性。
独特性这件事情有时候很难界定,一方面任何写作者都有师承,在起步阶段大概都不可避免模仿他人,有些即便到了技术醇熟的阶段还是有可能被人归类到某种风格,或者某个流派;另一方面独特性是一个区域范围内的概念,在时间的长河里,在地域的辽阔里,独特性都有可能被稀释,只要取样的范围够大,样本数量够多,独特性就有可能不复存在了。
如何防范失去独特性的危机?我想只能是求新求变、不断成长。然而,求新求变的需求太迫切,就极容易剑走偏锋,把好好的正道给走歪了。这个时候初心就很重要了,我在这本《世间万物:与植物、星辰、动物的相遇 》后记《圆形地球事件》之中读到了写作者的最初想法。
我私底下以为她的想法更接近于中国传统“道”家的自然观,其实在前面的章节《起航吧,我的小蜜蜂》中交待“月地关系”时,我同样也能够感受到这一点。当“自然”被种在我们的家中,种在街角的空地里时,我们内心里面有略带忧伤的自得感。
在环保这个命题里,“我们是伪英雄,制造危险后再去拯救寻些受害者——我们从自己手中解救动物和植物”。其实这样看来,人类拥有着不堪一击的独特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