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你我而言,还是时运大于个人努力

文图 / 左叔

“谈钱伤感情,谈感情费钱”。琢磨一下国人的金钱观,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既能看到变迁,又能看到固守。在钱这件事情上,一直都有鄙视链。老钱瞧不上暴发户,暴发户看不起家道中落。肚子空着,只剩下墨水的,嘴上骂着心里想着。人本就形形色色,一旦沾上钱的事,就会更加得奇奇怪怪了。

小时候,身边人好像是耻于谈钱的,“财不外露”是古训,避免“借多还少”,也是不少人的持家原则。年纪稍大一些,经济飞速上行,“人前显富”变成了一种更为主流的选择,并且物化成新搬的房子、新买的车子等等,钱的多寡变成了个人价值、努力成果的验证,谈它本质上也在极尽可能地在表达自己。大方地谈薪酬待遇,努力地人往高处走。欣欣然,一切都是有奔头的样子。

眼下,好像又稍微回去了一些,避而不谈变成了“大多数”,一来怕是戳中别人“今时不同往日”正在走下坡路的痛处,二来也怕说中了所谓的来路不明,炫富被扒得皮也不剩的故事并不鲜见,互联网世界如此,周遭生活也是如此。不谈问题,并不代表问题就此没了,而是被埋得更深,更需要挖出来审视一下。

私以为,国人最为底层的金钱观,是在农耕社会不断演进的过程中树立起来的、量入为出的“余粮观”。不是饿到要出人命了,不会将来年种地的种子给煮了,不会将还在下蛋的母鸡给宰了。“家有余粮,心中不慌”,可能中国家庭几千年来都是这么过来的,在我们过去所经历的某段“高储蓄”阶段,也是某种验证。

建立于此之上“量入为出”,何时发生改变的,相信诸位一定还有印象。有两个老太太买房的故事,有一段时间广为流传。说美国老太太贷款买房,人没了,房住了大半辈子;中国老太太攒钱买房,人走了,房子也没有住上几年。“上无片瓦、下无立锤”,戳中了国人“安土重迁”的痛处,这痛处同样也是在农耕社会不断演进过程之中反复被揉捏的。因为刚需,户均负债100-200个,周遭的比例还是高的。

眼下,压力是层层传导的,人人都能感受得到,可能感受上压力稍微小一些的,正是当初胆子没有别人大,没有运用“高杠杆”将自己送到山顶上的;没有跟风融资扩张将摊子铺到极大的,闲置空载要忙着闭店的;虽被刚需逼着入场,但家庭债务比例比较低,十年八载里就有可能见到曙光的;有固定收入、日常流水相对稳定一些的;此前吃到时代红利,存有随时可以兑现的其他资产,且保值效果还不错的;顶住各方劝生,最后还是没生,少了一两台“碎钞机”,日常开支稍微小一些的。

以上这些,若是只占一至两条,可能已经跑赢了两三成的人;若是能占上三五条,就有可能超过半数以上;若是全占了,那么就是非常值得恭喜的“头部选手”。总的来说,在钱这件事情上,对于你我这样的普通人而言,还是时运大于个人努力,所有的未雨绸缪都是虚的,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或许能猜中、看清,但也只能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