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石与火舌:想看透一些本不该被看透的

[瑞典]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著 / 李笠 译 / 沉石与火舌: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 / 雅众文化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试读购买

文图 / 左叔

这几年读翻译过来的诗作,总是一如既往地迷失在芜杂的意象之中。读这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低产”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译作全集《沉石与火舌》同样也是如此。我总是带着过往阅读其他文体的经验,去理解诗作当中的一些本应该留下“朦胧”的领域,想尽一切办法看透一些本不该被“看透”的内容。 这是一件缘木求鱼的事情,所以我在其中收获到的阅读愉悦感是非常低的。虽然我能够感受到那种隐忍、内敛、保留、节制、收缩等等所有向内的作用力,但我无法从这种向内的表达之中感受到一种阅读上的畅快感觉,可能这种畅快本身就不是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所追求的。 我应该再慢一些,再咀嚼一下,再回味回味,或者回到人生的中的某一个阶段或者抵达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再去“重读”一下这本诗集,在某种被包裹的很严实的解读过程之中,在略有迟滞的感知过程之中,感受这种由“向内”的力量带来的美感。我喜欢诗集中的一些句字,洋洋洒洒地摘抄了很多,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期待在未来的某日还会与它们遇见。 译者,同样也是诗人的李笠,为这本书写的译作序很长,其中的一部分介绍了诗人的生平,也讲述了自己与诗人之间的惺惺相惜的忘年交。从语言能力尚不足沟通,便能心有灵犀时讲起,到托马斯·斯特朗斯特罗姆患病失语后,能从其喃喃的声音中分辨清楚是某个字句,这里面已经不仅仅是诗人与诗人之间的交流,更是一种近似家人式的亲密关系所能有的感应。 托马斯·斯特朗斯特罗姆一生作品不多,常常用特别长的时间跨度去酝酿作品。在这本书的“后程”,有他因病未能完结的“散文”,回忆他个人的成长历程,这一部分更接近我以往的阅读经验,我好像可以从阅读这一部分的过程中体验到那种“看透”的感觉。 我有留心到他成长过程之中的一些缺失,比如应该是“战地记者”的父亲在他童年的生活中并不是常常出现,但他对有限的几次场合印象深刻;比如在面对校园霸凌的时候,他以放弃抵抗的方式让对方失去了征服的欲望;比如在十五岁的冬天经历了一场没有来由的恐惧,并在次年“明亮的春夜”获得了释然。 可是这些经历是如何让一个人发生转变的,最终成就一名闻名于世的伟大的诗人的?一个在读书时以“手脚快”著称的人,慢慢地变成为一个在写作上“谨慎”且产量不高的写作者,变成一个将自己最为核心的想法,包裹在严密的层层意象之中的写作者。这个过程,是我在目前这个阶段无法从书中参悟透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