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会画画的,尤其是有“童子功”傍身,速写基本功打得扎实的人,曾经一度是“想要成为”的对象。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人物的形态,虽不是一模一样,但又十分传神。此等神技,非一夕之功,向往之余,也知道其中的艰辛。
尔后数年,慢慢悟出所有的技艺,其内在的逻辑本质上是相通的。用文字去刻画或描摹一个人物形象,也可以做到寥寥数语,便能点出个“七七八八”来。
自己也琢磨过一两年画画,慢慢摸到了一些门道。写实的第一步,必定是解构,离析出想要描摹之物,最为基本的形态结构。
例如将一个人画在二维平面上,整体就是一个细长条的方块。在这个方块的顶上是人的头,一个椭圆。接下来是眉的形态,可以解构成矩形与三角形的组合;眼的形态,也可以解析为圆形、椭圆形与三角形的组合……
沿着这个方向去思考,所有的细节都可以拆解成最为基本的那些图形。细节把握得越准确,叠加上光影效果,形象逼真的程度就越高。
然而画画并不是拍照或者复印,尤其是在速写这样也在“拼手速”的领域中。在诸多细节之中,快速做出取舍,提炼出更为关键的、更为鲜明那部分。这样的能力,显然才是最为重要的。转过头来看对文字的驾驭,原理也有诸多共通之处。
执拗于细节的刻画,没有通篇的视野,往往很难写长了,比如早期的安妮宝贝。即便有了通篇的视野,读者也会迷失在琐碎的细节之中,比如中晚期的王安忆。在诉求精准、恰当的基础上,也有传神、文采、逻辑、意蕴等不同维度的追求,更有一些创作者在“陌生化”的道路一骑绝尘,比如创作丰沛期的张爱玲。没有对于细节的观察、解析、把握、转化、表达,以上这些可能都无从谈及。
在细节上花心思的人,是不是脆弱,说不准,但敏感,一定是真的。对于外部那些极为微小的刺激,都能有所体察,需要的是处处留心。观察,几乎是所有技艺的第一门基本功,绘画需要、书写需要,表演需要,就连唱歌、跳舞、刻枚闲章,也是要从观察模仿起步的。
当然,对于想要有所表达的人来说,观察也是极为有趣的。试想,如果怀抱着今天是去观察的、是去体验的,状态可以是敏感的,但心态一定不是脆弱的,这班可能也就没有那么难上了,这砖可能也没有那么难搬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