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这是一本读起来很“轻快”的书,报章杂志上的专栏集辑成册的作品,在阅读的体验上多半都有这样的“调性”。受限于刊载版面,这一类作品通常在体裁和体量上都是从细微处着眼的,加上又是连载的关系,在人生时间跨度和经历积累方面同样也在受限,多半会呈现出琐碎、些微、芜杂的质感。日本建筑师中村好文的这一本《旅鼠,中村好村的欢快生活》基本上符合上述“标准”。
前前后后、陆陆续续读过中村先生的好几本书,也渐渐地对于他的风格有了一些了解,除了知道他是一位低头做事的“匠人”之外,还从写作这个层面看出来,他是一个有能力让自己停下来抬头看天的“思考者”。
这可能也是年纪使然,年少时想都不要细想马上去做,略有年纪之后才慢慢习惯了,将事情考虑周全了再去动手。极有可能是我们已经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时间成本”已经所剩不多,需要在“提升效率”的前提下学着如何去做事。
我对中村先生是如何进入“专栏作者”行列的一直充满好奇。这本书倒是帮我解答了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仔细想来,其实我最初并没有想要成为‘写书的建筑师’。过了45岁之后,不知为何,开始频繁有杂志向我约稿。既然有约稿,那就写写试试看吧!我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情开始写作的。”而这本书就是日本每日新闻社周日版连载专栏撷取25篇成文的结果。
虽然这番交待说明了是“约稿”推动他成为“写作的建筑师”,但是还是没有说明这些“约稿”是怎么来的。到底是怎样的气质,让别人相信一个人能够跨界过来做他也许“并不那么擅长”的事情呢?中村先生说自己爱唠叨,只是将“平时唠叨的那些话搬到了纸上,就成了随笔”,但我们知道肯定是“光唠叨”是不行的。
我猜想,大概有两个因素吧。一个是中村先生在自己本业领域中做到了比较顶尖的位置了,成为“大师”之后,就会有“说话有人听,做事人有信”的效果;另一个是中村先生即便是到了某个年纪之后,也没有放弃“人生中的可能”,面对不曾涉猎过的领域,始终还怀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人也是蛮奇怪的,一旦坐上“某个位置”之后,做事情会相对比较谨慎,尤其是不在自己熟知领域的事情,会有“患得患失”之心。说好听点,是爱惜羽毛,说难听些,是固步自封。其中的焦虑的部分是可以理解的,担心贸然去做了,可能会做不好,会坏了自己的口碑。
事实上,也确实有跨界跨得不那么成功的例子。然而,也一定会有像中村先生一样,怀抱着一颗“得未曾有”的心,去大胆去做尝试并且收获成功的人。敲碎了,重组自己,始终是不容易的。多读读与此相关的一些故事,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启发,尝试着重新审视自己所面对的挑战。
中村先生在《想要带去旅行的一本书》当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读一本书,会在你的旅行中创造出另一个旅行。我在文末也想套用一句话,有时候,听听别人的故事,看看别人如何实现华丽转身,也会在你的人生中创造出另一个人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