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色:人生际遇的分水岭

葛亮:绘色
葛亮 / 绘色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磨铁 / 在线试读

文图 / 左叔

一开始,是我误会了。我以为这是一本由报章杂志影评专栏集辑而成的书。

当“前章:自在”出现人物故事的时候,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将它集辑的概念改为“与电影相关”的书;等“后章:绘色·观”第1节至第5节依次出现的时候,误会的“比重”又重新偏回到一开始的“偏见”上来了。

葛亮讲故事是好的,尤其是在读者与作者之间年纪相仿,早年阅历相近的情况下,其实是很容易走进那些故事里的,读者个人经验里的那些细节,在阅读过程中如同浮尘被撩拨起就很难再有机会归置到原处。

“前章:自在”里面的第1节至第3节,分别讲童年、少年与青年,都在我认知的疆界里面。可是一旦过越“前章”进入“后章”,人生际遇的分水岭处展现出来。

这本书里面有不少电影是我没有看过的,或者说是我没有完全看过的。我知道这些作品的名字,但我对于这些作品的印象是“二手”的,是借由他人转述之口建立起来的。

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感知,有很大部分是经由这样的渠道构成。我们没有见过海之前或许都看过海的影像,我们没有谈过恋爱之前或许都读过情爱小说,人类文明的本质其实也是“二手”的。

我必需说实话,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尤其是“后章”部分,有些段落和文字内容,我是很难进入的。我一开始是觉得,葛亮在遣词造句方面有些“古朴”,在文艺理论的审美诉求上偏向“学院派”。

后来我发现是彼此阅历的分水岭,造就成认知上的落差,不在一个维度上是极难找准共鸣点的,可能偏爱艺术电影方向的读者更适合去读这一本书。

一个作品不必承担面对所有人的使命,但如果拥有足够的丰富性,每个阶层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能读懂或者说能读得进去的切口,那也许就是一个伟大的作品。

然而,传播的价值还有另外一个诉求,就是从知识密度大、能量足的一端往低水平的另一端流转。对于读者来说,想要提升自己,总归要去读一些自己不曾读过的或者一时间读不明白的作品。

人与人之间的分水岭,大概率就是在很多提升自己的决择时,是选择艰涩难行的险道,还是顺风顺水的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