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未知的一条路,不计得失的热爱既是动力也是方向

文 / 左叔

昨天,在《给予一个人最好的评价,是“如沐春风”四个字》中,我有提到,“略有些才华的人”似乎都不太容易“亲近”。

因为他们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陷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的,若没有“同频共振”的契机,很难走进他们像一座“离岛”般的内心。

让他们自带“孤独感”标签,不单单是因为源自内心的这种文艺范的“小调调”,还有就是他们在自己想要深入的领域里面,独自一个人艰难“掘进”时的背影。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子的,没有“天时地利人和”很难办到;但“天时地利人和”等外界协助因素过多了,也会变成另外一种干扰因素。

这几年,常常会提到“工匠精神”,当然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很丰富的,但相信有一层的意义是大家普遍认同的,那就是“工匠精神”在很多语境里就是:一辈子将一件小事做好,做到极致的好。

这个时代,变化来得骤然且迅猛。很多人都在被外部的”天时地利人和“催逼着往前跑,不断地调整自己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跑道以免自己落后于时代的飞驰。人的精神状态是既焦躁,又茫然的。

在这样的大环境里,能够“一条道走到黑”的人自然是少的,他们被贴上了僵化、呆板以及不思进取的标签。而能够排除众议,拥有不为外界所动的笃定,并且最终做成一些什么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了。

斜杠、跨界、破圈……所有的评价指向都在鼓励人们多去尝试所有的可能性,很多人想在不断的变化中,保持住自己的“万变不离其宗”,但是很多人在不断突破的过程之中,难以维系住自己的“闭环”,常常是“丢了西瓜”却也没有“捡到芝麻”,在各种角色的切换之中迷失了方向。

偶尔在一些纪实栏目当中,看到这一类手工艺大师的采访,我常常会在想到底是什么让他们选择坚持下去的?在那么多可以转身离开的机会面前,他们为什么会愿意甘守清贫选择留下来,与一个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与更多还没有被列入非遗的民间工手艺共存亡。

我相信这其中一定有诸多的考量,但一定不是为了“憋个大招”,也一定不是为了成为“业界大师”,更多的应该是对一件事情由衷的热爱。因为,唯有热爱才能抵销世间纷扰与炎凉,才能稳得住一个人不为外界所动的心神。

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多半是孤独的,也是需要强大的内心来支撑的。没有喝彩,只有不被理解;没有掌声,只有孤独的脚步声。

前途未知的一条路,不计得失的热爱既是动力也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