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长的回家路:每一个细节本身都自带魔力

所有的成年人都充满怒火
只有老人和孩子才会哈哈大笑

长长的回家路(中英文版)
[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 长长的回家路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购买

文图 / 左叔

也不是刻意安排,无心中发现自己最近一段时间读的书目都是“追作者系列”的。读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这本《长长的回家路》,同样也是因为此前读过他的另一部作品《熊镇》。

相较于《熊镇》长篇小说的体量,这一本《长长的回家路》却是个“小品”的格局。即便是中英文对照的版本,仍旧需要配上些插图,才能让它看起来“丰满”一些。在这样的“精致”的体量里探讨“生离死别”宏大主题,是我在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内心里之中最为将信将疑的部分。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撷取了弥留之际极为微小的一个片断,通过祖孙两代人的视角落差完成了对于这个主题的解构,并且在其中塞下了丰富的私人体验和细节。比如一个人关于数学的执拗以及代际之间更为隐秘的传承,比如风信子以及它的花语里所藏着的重生的力量。

死亡中蕴含的哲理和诗意,其实一直都是创作者想要探讨的命题,而且在这个主题上已经拥有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在前人如繁花式的春天里绽放一朵属于自己的馨香,除了结构上的尝试之外,我觉得最为关键的点就是私人体检,它就像是指纹之于人。

最近一段时间,有在写“伟光正”式的“命题作文”,关注了一些此前不曾接触过的年轻人。在收到一系列相关的资料之后,我虽然已经在心里构建了想要表达的结构,却仍然觉得无从下笔。唯有采访,去跟当事人聊天。可是很多时候,采访对象会给一个“官方答案”,你无法从中感觉到“生而为人”的细节。

这几年的经验让我有所感悟,采访很多时候并不是“我问你答”,而是“互相分享”。我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生活细节,才有可能从对方口中得到同样富有感染力的细节。这些让彼此都有感触的细节,才有可能被捕捉到、记录下,成为作品情感的载体,引发与此有类似经验者的共鸣。

合上《长长的回家路》,我对弗雷德里克·巴克曼在这本书中想要表达的核心主旨、巧妙构思都没有太多的想法,反而会觉得书中呈现出来的极为特别的、有着强烈个人印迹的细节令我着迷。也许是我看待它,有着自己想要精进写作能力的“贪念”,同时也极有可能是这些细节本身就有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