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读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熊镇》是断断续续的状态,其间几度因为其他作品插进来而不得不停顿下来,一本朱天心的古都、一本日本作家的《器之美》、一本德国自然保护者的《奇妙的森林之旅》。尽管如此,《熊镇》故事里的起伏仍留在心里。
这样的状态,一方面是因为小说的体量是大的,在阅读的过程之中需要消化,停下来放一放,在生活里走一走,那些解不扣的点,会在无意中获得答案;另一方面《熊镇》的结构和伏线是多层次的,人物相对也比较多,如果要做影视化改编的话,明显电视剧集要比电影更适合些,故事中的矛盾冲突点也是错综复杂,那么多伏线,势必需要慢慢厘清。
在我的理解中,故事中的“熊镇”更像是个隐喻。我虽然知晓它在隐喻什么,但我很难用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它很像我们曾经信仰,如今淡忘,一心想要拯救,却又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的某个东西。如果硬要举一个的话,不知道说“理想”合不合适?
“冰球”之于“熊镇”似乎是最后的希望,故事中的所有人都与此有连接,达官显贵将之作为消遣、低层民众当其视为上升通道,职业教练以此为人生信仰,一家人放弃海外生活回归这个“即将被森林吞没”的没落小镇,皮毛酒吧的老板娘因为它一生不敢重新坐回到赛场的看台,女孩因为冰球受到了暴力侵害……
如果说“熊镇”是“理想”,“冰球”更像我们口中常说的“事业”。是的,别人轻轻松松借助各类资源出发的起点,可能是我们很多低层人拼尽全力能够抵达的“天花板”。有人一开始只是以“谋生”想法面对它,随着投入付出的精力和热情太多,而开始患得患失计较回报。
这样的状态,我自然会联想到职场生涯当中遇过的人。以“佛系”开场,以“腹黑系”谢幕,写在脸上的也不全然是岁月,还有精明算计带来的面相。我们难免不被环境左右,但我们常常会有不自知的沉沦,唯一能够让我们保持清醒的,是适时的停下来想一想,自己是谁,在做什么。
故事在某次欢愉热烈的场合里急转直下,女孩在派对上被强奸了,几乎所有的人都陷入了难捱的煎熬……在我的理解里,这同样也是一个隐喻,就像我们在热爱的行业之中全情投入,然后被职场中种种的不如意给伤害到了。
我们无法避免,被深爱的事物反咬一口,因为我们带着深爱时,就已经彻底地敞开了心怀、放下了戒备,袒露出自己人性的那一面,可是忘了很多时候谋生需要我们职业化的那一面。很多事情,能够给予我们伤害的,多半是我们深爱的事物,因为在面对它们的事情,我们才会卸下最强大的武装。
想要摆脱“职业伤害”,想要不被深爱的事物伤害到,收回手不再投入并不是解决办法。 知道自己是谁,在做什么,生命是不是浪费在自己觉得有趣事情上的人,是不会死在沙滩上的,因为他们一直在浪。别让职位、头衔、资本这样社会标签定义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也许可以让你所钟爱的人事物来成全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