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回到某年的京都了

三十三年梦

文图 / 左叔

朱天心的散文集《三十三年梦》,500余页的体量,大概是这几年我读过最厚的单本作品吧。

在某网上书店购买的时候,居然常规出货的“无锡仓”还没有,等了数日从“广州仓”调货过来,到手的时候已经是五天之后的9月19日。厚厚的一本掂在手上,心里想着不知几时读完。国庆中秋节前,生计上的杂事芜杂地摊开来,件件都粘在手上。虽与旧时相较,已经好了许多,但仍旧感觉时间仓促不够用。

9月19日破卷读,10月6日特意空出一个下午,将余下的一百多页一口气读完,看到最后一篇《二〇一五年,五月九日~五月十四日》标题下“留了白”只写了三个字“(全文完)”,忽然内心里生出感慨,旋即拍照在朋友里po上短文:500多页的书,原来也会有读到最后的一刻,少年时一眼望不到边的人生,其实也一样。

我不知道旁人是否与我一样,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极为生涩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我与胡兰成不熟、与日本作家不熟、与日本文化以及朱天心笔下的京都不熟的关系。尤其是节前的那几日,事情一多,常常翻不了几页就要放下,待重头去捡的时候,需要沉淀下来的心态却又泛起了浮渣,那种无法深入的感觉其实是挺难受的。

身处在那样的状态里,我以为我大概无法读完这五百多页,尤其是每每出现大段楷体的引用时,还有用括号标注写作者内心跳脱独白时,因为无法链接相关的知识储备以及揣度作者当下的那个心境,所以更会被某种颓唐的情绪来回拉扯着更感觉无力。

我大概是书读半程之后,才慢慢找回了状态。后来翻检读书笔记,我想要找出具体从哪一篇开始有了转变的,却发现读书笔记之中夹杂了两页手写的自己签售分享会的发言提纲,里面洋洋洒洒地记录下当天我原本想说却在到了现场之后发现讲了未必有人愿意去听的话。我忽然对自己的“骑墙姿态”有所警觉,开始反思在那个当下,我缘何要做取舍,又如何将自己的本意包装成别人爱听的故事里“偷渡”给现场的听众。

我猜朱天心在《三十三年梦》里大概也干了同样的事情,这本书的“索引”是作者朱天心近乎半生(三十三年)里身体力行实践“日本深度游”。如果单从外在显现的角度来看,在这个集子里面势必会有日式美学留下来的印迹,还有朱家与胡兰成世交所留下的来印迹,还有身为写作者在漫长时间跨度里面所学所思所建构的世界。然而只需读完一篇,相信所有的读者便会警觉,其实作者想要表达的并不仅限于这个“索引”。

当然,朱天心的文字是惯常的好的,比如这一句“这一年,我早过了人生的折返点,沙漏倒置,只觉得自己真如本雅明说克利的幅画中之新天使,面朝过去,背对未来,被时代的风吹得一步步倒退步入未来。”对于人近中年的我而言极为受用的。有时候,读书最浅薄的乐趣便是作者讲出了你内心有所思却一直无法组织语言的那句话,这大概便是所谓的共鸣吧。

她总是在一长段看似“无节制”的出行日本背景交待之后,缀上“是该说回某某年的京都之行了”,可是读者并不会就此忘了此前的交待,樱花还是那个樱花、鸭川还是那个鸭川、寺院还是那个寺院,可是读者却背了她给的“包袱”,被她铺陈的情绪给牵引读到了“亦师亦友”的胡爷(胡兰成)辞世后京都物是人非的变迁、丧父之后如钝器所伤的疼痛、人近中年之后的无奈、肉体上的病征、对于世情和社会议题的关切。

此时的日本,或者说此时的京都,就像她的一处庇护所,不管是生活里小确幸,还是解不开的小疙瘩,亦或是与工作相关的行程,她都愿意逃去休憩几日。住在常常息脚的老客栈,以为推开格子门便会重逢当年欢愉的时光。那几日,从常序生活中脱离开的京都亦或是日本,就像是一片镜子容得作者用以观照和反思此去一段时日的人生。

我不知道旁人是否有此心理需求,我倒是会一直刻意为自己找到能够让自己偷得浮生的片刻,某个隐秘的、不与外人分享的地方。在此处,我尽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暂时放空身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身份,只与自己独处,享受放下来的轻便。所以在我看来,“是如何说回到某年的京都”更像是一句提示,告诉我们也许有时候,我们得去独自面对那个我们以为早已熟捻的自己。

朱天心,著名作家,祖籍山东临朐,一九五八年生于台湾高雄,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主编《三三集刊》,多次荣获时报文学奖及联合报小说奖, 现专事写作。
著有《方舟上的日子》《击壤歌》《昨日当我年轻时》《二十二岁之前》《时移事往》《我记得……》《想我眷村的兄弟们》《古都》《漫游者》《猎人们》《学飞的盟盟》《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等。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理想国
出品方: 理想国
出版年: 2017-7
页数: 512
定价: 66.00
装帧: 精装
丛书: 理想国·朱天心作品
ISBN: 978754861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