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事非得已”的压力,更需要“没事找事”的状态

文 / 左叔

最近这几年,我觉得自己慢慢养成了“每日输出”的习惯,不管是不是为了向媒体投稿,也不完全想着是为了积累写作素材,更不问是不是有邀约在手,我都坚持每天随手记一记自己的所思所想。

长则长些,短则短些,絮絮叨叨,对旁人而言未必都有价值,但对自己而言却是弥足珍贵的。每日记上一笔,就好像是将一日之中那些飘乎不定的琐碎之事归置在了一处,调和揉捏成自己或许能记得住的模样。

日日“操练”文字,也不觉得特别辛苦,若是因为其他什么事情耽搁了每日的“操练”,反倒是内心里有一些抓耳挠腮的难过。想必一件事情若是养成了习惯便会“上瘾”。一旦成“瘾”,若不满足,结果都是相似的。

可是,早些年并不是这样的状况。虽然也在做文字工作,也在写约稿,但如果没有一条“dead line”摆在眼前,根本就没有敲键盘码字的动力。面对一个选题,时间宽裕时常常是脑袋空空,非得要拖到最后一刻,有“开天窗”的压力了,才文思泉涌,心急火燎地下手。

自己也想不起来,到底有没有哪一个确切的时间点或者关键事件,促成自己能有如此的转变。倒是在最近几年整理奖项申报材料的时候,常常会意外发现自己平日里无心为之的事情,日积月累下来数量极为惊人。

没有“事非得已”的压力,更需要“没事找事”的状态。未必要怀揣着一定要做成什么的想法,而是要养成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也能稳定持续地将事情做漂亮的习惯。如果有机会垂青,恰好自己也有无心的准备,那么就没有比这个更幸运的事情了。

拖延症,大概人人都有吧。若有区别,多半体现在拖延事情的类项和拖延的程度上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心里总觉得没事情做,其实可以做的事情多得很,不是逼不得已,不肯下手,就是过于艰难,不知从何做起。

早做晚做都是做的情况下,早点做还是会多些机会优势的。“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全”,无数救急的场子,这几条足以撑起来。难做的事情,不开头永远都是难的,唯有开了头,做着做着才有机会找到不难的窍门。

面对庞杂的大任务,日日去做,无形之中也就拆解成一个个完成起来相对容易些的小目标。就好比我每天写上两三千字,一年折算下来至少也有八十来万字。如果真的要等到“事非得已”才去做,短时间内码出八十万字来,就算不吃不喝不睡也无法达成这个目标。

最近一段时间,常和人探讨写作,会有一些“纯理论”的推敲。其实反复琢磨,真得不如直接动笔,有个初稿之后再改来得快。对于写作这件事情来说,理论记得再牢也不管事,唯有落笔下来成形的东西长成什么样,才是一个人真正拥有的才能。

脑补百遍,不如动手一遍管用。别讲那么多没用的,干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