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很多人都离不开手机,它是我们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一个重要工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移动智能终端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机整合,更是拓展了传统手机通话功能,丰富了人们的视野,是社会科技文明进步发展的一个标志。
在手机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很多人也关切到手机带给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变化,“低头族”等手机依赖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更有一些欧美心理专家和国内公共知识分子呼吁能够设立“无手机日”或者“每天关机一小时”等活动,希望人们能够从手机沟通交流方式回归到传统的社交方式当中的,更加注动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以减少手机依赖带给这个社会的负面影响。
如今心理研究方面一个普遍的观点是手机依赖主要的成因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别:第一类是现实社交需求的虚拟化,主要突出表现在对新兴的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等手机应用的依赖,常在朋友圈里“各种晒”,刷着朋友圈入睡,刷着朋友圈起床。与传统的通话功能形成的手机依赖不同,现如今智能手机虚拟社交既有传统社交的基础,但又新兴的表现方式和更易传播的特兴,所以给人的冲击和影响更大。第二类是对海量资讯需求的手机化,互联网的海量资讯无法穷,也让一部分的使用者形成了需求不节制的问题,此前表现为网瘾,随着手机终端的应用,也逐渐演变成了手机依赖。第三类是游戏沉溺,手机游戏软件的开发,也让一部分原先有电脑依赖演化为手机依赖。这三类问题当中,第一类问题更为典型,涉及的人群和范围更为广泛一些。
人作为一个社会性动性,需要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找到自身的属性和定位,加强自我价值认同。现代社会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手机依赖,是一个人人都有可能有的正常的心理反映。具体表现通常是忘记带手机或者手机快没电时候的焦虑情绪。但每个心理健康的人都有自我调适的能力,通过转移注意力,寻找其他解决办法来缓解这种焦虑情绪,让自己的心境保持平稳。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对手机依赖的自我调适。
试试以下五个步骤:第一步,删除掉你手机上那些不常用的应用,只保留最常用和最需要的,这样就不必增加额外的担负;第二步,设立私人的或者家庭的“无手机政策”,比如朋友餐聚的时候不使用手机,晚上入睡前一小时不使用手机等等,让我们更好地投入到社会交往和正常生活节奏当中;第三步,关掉手机应用的推送通知或者启用免打扰模式,这些功能太常分散你的注意力,易形成“第一时间关注”等依赖问题;第四步,清理主屏幕,把一些戒不掉的手机游戏深埋在下面几层的界面当中或许能够帮助到你减少使用它的次数;第五步也是终极大绝杀,扔掉智能手机换回传统手机。
从手机依赖发展“手机依赖症”的程度,其实是远远超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个字眼的标准。“手机依赖症”是已经无法自我调适的焦虑心境,并且持续至少两周左右的较长时间。这种心境已经泛化波及出手机使用方面,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等日常行为,并伴有幻听幻视等躯体障碍。具体的表现大概包括影响到正常饮食起居、不能专注于工作、常有幻听到手机铃声响起、闭上眼睛还能看到手机屏幕、头痛、干眼、幻想等躯体功能的困难。如果发展到这一步,那么单凭自我调适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使用“焦虑情绪脱敏”等方法的系统辅导或辅助相应的药物。
我一般是上下班地铁上,午休时、晚睡前看看平屏,自控力还行。
2016-05-17 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