怼 “一看全会”的,最管用就一句“你来”

文图 / 左叔

方言里,有几句俗语:“看人挑担不嫌重”“看旁人吃豆腐牙快”。意思大致相近,说的就是有些事情看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就会觉得难了。碰到羡慕岗位清闲的,最管用,也最为常用的一句话就是:别叨叨了,你来你来!

别人做起来熟门熟路,是因为功夫都花在平时了,长时间的积累让能力与岗位逐渐匹配,所以质效都是高的,所以外界观感上是“清闲”的。换个不熟悉情况的新手,猛地一头扎进去,精力都花在理清千头万绪上了,时间花在搞定基础数据上了,手忙脚乱在所难免。

刚来这个岗位的时候,其实也是如此。即便是曾经做过与之相近的管理工作,但具体事务的细节处理,上手自己做,还是不多的。从九月接手到春节前,基本上都是每天加班“填坑”“补窟窿”的状态。这里并不是要讲前面“落下太多”,而是每个人有自己的做事方式,每个阶段有当下的新方向。

基础工作报表多,一年至少十来次,各类人员信息的统计与分析,再加年报工作那六十几张表。类似的工作,若是每次都是从头梳理起,逐一去核对人员信息,几百号人的数据统计,基本上其他事情都不用干了。“填坑”“补窟窿”的目的,也就是想这些地方“省力些”。

除了可以借助平台系统之外,这几年根据工作实际设计完善了几张“底数表”,并且每有人员信息变化,便会及时更新。这样做的好处便是,几时来通知,只需要在“底数表”上进行筛选、统计、输出、另存,基本十来分钟便能搞定了。架构情况、人员信息等基本要素,能够做到随时随地“一口清”。当然,这个岗位远不止报这几张表,最难的是“运行规则”的经验,坑比较多,容易埋人。这里只是简单举个例子罢了。

“一看全会,一干全废”,关键问题是要“多琢磨”。哪怕是芝麻绿豆大点的活,除了要“动脑子”之外,还需要“通人情”,在分工协作的环境里面,哪一件事是“单打独斗”能完成的。别人帮你,他的成果“显示度”在哪里?给人派活,“承受力”能有多少?“完成度”又能如何?

只管自己、不顾他人,将“人力当狗力”的混账事做多了,总归是要被反噬的吧?这件事情上,不多加筹谋,只管用手上所谓的权力“往下压”的话,必然会是“形式主义”应对“官僚主义”的结果。基本素材都收集不上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就难免了。提醒一句:戒掉“拍脑袋”做方案的毛病,下任务前至少自己先干一遍吧,毛估估有没有可能性。

还有,每天在这里输出“千字文”,看起来也是轻轻松松的,码字连同做图、排版,基本上45分钟左右也就搞定了。若不是过去近三十年间,只是换过几处平台,日日码字皆是如此,又怎么可能做得到如此“丝滑”呢?所以,还是那句话:别叨叨了,你来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