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对吃这件事情,这几年越来越不讲究了。
工作日的一日三餐,早餐和午餐基本上都是在工作场合解决了。偶尔早餐不想吃水饺和面条,会在外面点份“假洋快餐”,或者在路边摊买份鸡蛋饼、米饭团之类的东西,再煮杯咖啡喝喝,也就对付过去了。
夏天的时候,晚餐基本不吃,天热人容易没什么胃口。到了冬天,对于热量的天然渴求,会令人多少有些扛不住。天一冷,晚餐也就是省不得的了。尝试过煮粥,多少有些麻烦。最近一段时间,都是在用味噌酱煮碗汤来喝。这样的晚餐,总觉得比起大量的淀粉质,身体负担稍微小些。
蔬菜是周末做饭时余下来的“边角料”,基本上是冰箱里有什么就放什么,娃娃菜、金针菇、蟹味菇、香菇、胡萝卜、玉米、土豆、裙带菜、菠菜、豆腐、百叶、西红柿之类的。偶尔放几片肥牛、拆骨鸡腿肉、培根、虾仁之类荤菜食材,基本也有啥吃啥。出锅前来点松鲜鲜、撒点白胡椒,也就完事了。
起初,“一人食”的量有点不太好控制。后来试着用汤碗量好一半的水,倒入锅中加入味噌酱先煮沸,再用汤碗量好一半的食材入锅煮入味。出锅“将将好”是一碗的量。
私底下觉得,比弄皮蛋瘦肉粥还是要简便一些。一边煮水,一边食材清洗改刀,从起锅到上桌,基本上也就十分钟左右。配上“电子榨菜”,这一餐也就对付过去了。横七竖八的蔬菜,说实话还蛮有饱腹感的,毕竟也睡得早,九点半基本上也就开始打呼噜了。
做饭的兴趣,只在刚搬家,弄了新厨房,买了新烤箱之类的时刻会萌生出来。说白了,也就是一时新鲜,若是要应付一日三餐,便会觉得好烦啊。赋闲的那一年,整整九个月都要自己弄一日三餐,回头看看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捱过来的。
那个阶段,有一个最为强烈的感受,总觉得刚洗完碗,就又要开始弄下一餐了。时间被切分得稀碎,摊开的案头码字工作,明明刚起了个头,又被迫停下来,收拾完了之后,捡起来接着做,还得从头再理顺一遍,效果非常低。最后不得不改成,做一次吃三顿,锅碗瓢盆聚一聚再洗。
过年或者其他长假,最近几年都在建议三餐改两餐。早饭吃晚点,晚饭吃早点,中间晃荡晃荡也就过去了。自己做饭,可怜自己;家人弄菜,心疼家人。更何况放假在家,尤其是过年,嘴巴基本上也是没闲着,仍旧照三餐来吃,容易积食气胀、消化不良。
这些改变,最关键的因素,仍旧是年纪到了,代谢变慢了,再好的东西也兴趣不大了,山珍海味只能看看,硬要画饼姑且听听,一切都得按照自己身体能承受的节奏来,一切都得按照自己能咽得下去的饭量来。
你懂的,知道这里说的,不仅仅是三餐吃饭,职场画饼那档子事,其实也是一样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