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Papi在节目里说,她自己抠抠搜搜地花了很多钱。一眼看中的直板夹,标价2K多,觉得不值。
花了0.5K买了一个,总觉得质量不行;又买了个1K的,又觉得笨重,拖线还长,经常出差,带着不方便;不断试错之后,最后还是一咬牙,买了那个2K的,才彻底死心。算了算“试错成本”,加起来早超过2K了,不及“一步到位”“长期主义”划得来。
Hai~谁又不是如此呢?一眼相中的,哪怕不是立即成了“心头好”,那也是在喉咙里扎了一根刺,只要不拔出来,就会一直在那边哽着。会三不五时打开购物车,看看它近来可好。
无论什么样的平替,替到最后都是“苑苑类卿”,总觉得差那么一点点的意思。三五块运动手表、近十只蓝牙耳机,哪一个不是抠抠搜搜地花了很多钱的结果。在消费主义的陷阱里,一旦广告宣传击中了某个需求点,中了产品迭代中某个营销点的毒,那么解药也就只有一个字了:买!
有的需求,并不是天然的,而是持续加强和不断引导,最终成了人在做消费选择时的心理暗示。据说当年某洗发水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就在持续地通过广告,强调头皮屑掉落下来造成人际交往的尴尬。原本不以为意的东西,成了“社死”的事情,新的消费需求点就这么来了。
90年代的老照片里,中国人满头茂密、需要打薄的好头发,在这近五十年里,也就这么在不知不觉之中洗秃了瓢。这下好了,蓬松发根打造高颅顶的直板夹、无硅油洗发水、生发药剂等等新的消费需求点又来了。说到底,还是一门生意。
与之类似的,还有小家电的制造厂商,研发新产品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开支就用于“需求痛点”的制造,尤其是在早餐制作的餐厨具领域。每隔一段时间,一定会将定时、加热、温控等元器件排列组合,换个产品的最终形态,再重新卖给想要多睡一会儿,又懒得清洗,还不想吃预制的同一拨人。谁家里没有几个,用了一段时间,仍旧觉得不那么简便,又犹犹豫豫不知道该不该丢掉的小家电呢?
说到底,人终究是社会动物,会有本能的趋同性。总是会想办法栖身于某一个群体之中,哪怕是用同一个东西,读同一本书,听同一首歌、吃同一个瓜、讲同一个人的几句“不是”,都会有莫名的亲近感和安全感。消费主义,或者其他什么主义,或者其他什么管理手段,或者花样翻新的团队模式,它们的所有出发点和落脚点,本质上都在利用这一点。
偶尔反思一下,劝自己捂好腰包,关注最为核心的需求,只买用完不占地方的“消耗品”,但想要从中彻底挣脱出来,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