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爱之地: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拧巴”

云也退 著 / 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 / 浙江大学出版社

文图 / 左叔

虽然是“随机抓取”的阅读,却仿佛是冥冥之中有什么安排一样。前一本是写乌克兰核事故的《切尔诺贝利》,这一本是写以色列的“集体农庄”生活体验的,而这两处地方正在经历战乱,不是在新闻播报里面,就是在跑马灯的字幕条里面。

贴脸般地近,却因为久经战乱,而又令人有“无关痛痒”的麻木。

还有一份冥冥之中,是看到内页图片忽然想起来读过它的电子书,而文字却又像是不曾读过的。可见,作为“纸笔时代”过来的人,在适应电子阅读的新潮流上,还是会有诸般的不适。

借由字里行间里透露的细节来看,这本书的作者“云也退”,应该是一位媒体人。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到以色列一处叫作“内奥·茨马达”的“集体农庄”,“深度体验”了一个月的以色列“接地气”的生活。所以这本书原先的名字叫“内奥·茨马达记录”,作品大概在2016写完。

改成现在这个书名,显然要“好卖”很多。

我所读到的这本纸质书,应该是去年岁末再版的,书里夹了一页四折如信的“致读者”,在不止千字的篇幅里,作者大致交待了创作的动机。在我看来,大概就是一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一定要将来自纸质上的认知,拍回到现实的耳鬓厮磨之中的冲动。而以我个人经历来推断,在这个“表层”的动因之下,还有一个更为“深层”的因素,往往是困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之中,找不到解决眼前问题的突破口,虽然我不知道在那个阶段困住“云也退”的是什么,但我能感受得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拧巴”,在这件事情上,创作者“云也退”并不回避。“我一点都不空虚,但我怀疑我的充实。我被各种不怀好意的感受所缠绕,其中沉得最深的耻辱感:悬在二十多层高的写字楼里,在六面中间的隔音板之间,我耻于承认我不属于这片唯物主义的大地,它能把人的几首一切行为都消化成一串数字,或一个成本与收率的比率。我这里做的一切事,都会被我自己所讽刺,就像我讽刺他人做的任何事一样。”

在“云也退”的笔下,以色列也是个十分“拧巴”的地方。宗教信仰、领土纷争、收入阶层、族群差异……但凡能够想得到的矛盾,基本上都有所呈现,而且是以一种“理还乱”的状态,纠缠交织在一起。

这本书中提到的“内奥·茨马达”是一处集体农庄,在我的理解里应该与我们的过去的“人民公社”有几分相近的地方,都是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他在其中参与劳动,也感受到这样的机制,在消费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冲击之下,慢慢地走向消亡的某种必然性。他并不太认同的“唯物主义的大地”,即便在别处同样正在经历着某种必然的“土崩瓦解”。

造就如此时代产物,既有地缘政治的因素,同时一定也有资源缺乏所造就的某种必然性。在生产力发展不够充分情况下的某种补救机制,大概率会因为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而有所改变。当然,这本书并没有探讨这些内容,而是将视角放在人身上,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观念,不同族群之间在同一问题上的落差,世界的参差以及万千的变化。

读完这本书,有我一个朦胧的感受,就是传媒展现的以色列,作者笔下的以色列,以及当地人自己认定的以色列,永远都是有落差的;还有就是以色列人有自己坚定的部分,同时却也在质疑为何坚定,或者何以坚定,亦或者如此坚定又有何用。世间万物,但凡有点思考能力的,多半都会“拧巴”在这三个问题里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