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估摸着临近年末的时间,然后从书架上抽下一本厚薄相当的书来。彼时的心态,大概就是要以这本书,作为年度阅读的“收官之作”了。
落笔的时候,翻了翻今年的阅读记录,还不到四十本书。去年年末的最后一本,是葛亮抱憾奖项的长篇小说《燕食记》。今年的最后一本,是迩多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两本书之间,或者两个创作者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关联,又好像有什么想要说却又无法张口的微妙,沉积在心底里。
昨晚翻到最后一页,发现没有后记,忽然就有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迩多在这书里,一路带着我们周游了世界名城,遇见了横跨整个艺术史的大师们。在这趟旅行即将结束之际,总归要说上一两句什么,似乎才能划上圆满的句号。
我有些不解,隔着微信想要与他聊几句,说说感受,谈谈体会。聊了几句之后,便意识到这样的交流,其实有些“多余”。
我感受到对话框中,那些类似“围墙”与“壁垒”的东西。对此,我也非常理解。我也有会有些创作和表达,透过舞台或者视频方式呈现给周遭的人。在某些需要互动交流的场合,尤其是一些线下活动,人群中又混了几个与我熟识的而已,我总会有一些羞怯、抗拒以及不自在。
长久以来,我没有思考过其中深层次的心理机制。借着阅读这本书的机缘,我忽然意识到:孤独,让现代人透过社交媒体或者其他形式,期待自己的独特性能够让陌生人看见,又耻于被身边人发现。就像偷偷在某些短视频平台的小号,被身边人“大数据”知晓后,总有一些慌乱涌上心头。我猜,也许有可能,迩多在这本书里坦露更多的“自我”。
这本书所有的记述,在我的眼里,更像是一场人文艺术之旅。它既有灿若星辰的大师,以人物为切分的块状结构,同时也有人文艺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往前衍进的伏线,以时间为纵轴的条状结构。大师们的人生历练与城市人文秉性,共同构成了经纬交织的结构。在这其中,是立足当下,重走这些路径,沿途的风光与历史印迹之间重叠的影像,其中有万千变化的,也有始终不弃的。
我偏爱这本书里的三个章节,一个是阿尔勒的凡·高,另外两个是塔西提(大溪地)的高更以及布拉格的穆夏。迩多对我说,可能是因为他们更像你。听完,先是一愣,何德何能?尔后坦然,是啊,凡人都逃不掉的,我们都是需要直面孤独的。
托“二度创作”“多维传播”的福,像我这样与人文艺术接触不是那么紧密的读者,也是能够对凡·高的生平、创作、风格等等,勉强能够做到略知一二的。读凡·高这个章节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几年前坐在电影院里看过那部“油画风”的《至爱凡高》,想起散场时片尾响起的民谣风的“Starry, starry night……”
从一位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看凡·高,艺术家澎湃的内心与社会支撑的缺乏之间的强大冲突,让孤独的凡·高在现实世界里面经历着载浮载沉的人生际遇,而正是因为这些不可预知的波折,刺激他内在感官世界,罹患躁郁症,“忍受与命运匹配的磨难”,感官被打开,风格被重塑,人文历史在他的身后改变了轨迹。
“艺术和天堂都在世界的尽头”,从繁华之处出走,去往大溪地的高更,以及“出走半生”重返布拉格的穆夏,更像是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出世”与“入世”的议题,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都有的“极端”可能性。在路上,去远方……当下的很多年轻依然在实践。去“繁华里”磨砺,尔后听从内心的声音,选择重返故里,直面“恐惧、怀疑和壮志未酬的遗憾”。
穆夏,会让我想起一些少年成名、偶像出身的艺人。在娱乐圈的泥淖里跌跌撞撞、摸爬滚打,尔后磨砺出“万贱穿心”不伤分毫的铁骨。经历了艰难的转型以及重生般的蜕变,最终成为一个敢于撕开市场、受众赋予标签,敢于忠实于自己内心的创作者。在拥有足够的影响力之后,在把握住创作的自由度之后,开始尝试着突破舒适、抛开人设,袒露出更多的人性特质。
看着这位大师的人生历练,就会沉得,天才们被赋予了不凡使命,却依然要在人间磨砺才能完成修行。一个可以传世的作品,不单纯只有技巧、观念、风格、潮流……它也是创作者的人生波折共同成就的。人生的磨砺,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是作品。就像书的最后,柏林的当代行为艺术家一样,活着是一部作品,死了是另一部作品。
当然,这本书里也不完全只有大师、名城、佳作……还有迩多他自己。
我其实挺喜欢,在字里行间中,在不经意间,他那个跳脱原本叙事线,突如其来的“自我”的。
“面对好看的城市,难免会埋怨起自己平庸的生活现状。”
“睡不着的时候,一天就变得特别漫长,似乎每一个今天都是为了虚构一个明天。内心的孤独通过很多种方式来和自己说话。这样的表达外化为一个主体,并且越来越完整独立地站立在面前。”
“真正的苦难,和表现苦难是两回事。对于恐惧的描绘,需要超过恐惧自身,苦难亦然。”
“最先触发的感动最容易瓦解,像是一段失败的恋爱,谁比谁沉溺,谁就比谁更残酷。”
“我们都明白,如果自由不仅仅作为一种愉快的经历,那毫无必要。”
“艺术让我更明白自己的局限性,也让我在这局限中找到最大的自由。”
摘录罗列这些字句,其实是想说,我以为自己所独有的“孤独”,被这些字句照亮了,却又不知道在看见彼此的身影之后,该如何去直面和消弥这些“孤独”。
遇见,有时候是开篇,有时候也是终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