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沪太路:三个字“不容易”

文 / 左叔

有幸参与,谈几点感受吧:第一个是“不容易”。

三年对于百年沪太路来说,是非常短的,但对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来说却是“不短的”。我们每个人大学毕业步入职场到退休,可能也就只有二三十年的工作时间,三年这个跨度基本上就占了一个职业生涯的十分之一了。

三年慢慢磨出来、熬出来的作品,其间波折和变化,主创团队经历了什么,又走到了最终,大概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个项目,在立项之初,我其实就已经“听了一耳朵”,今天有幸坐在台下看到最终的“成品”,有幸成为见证者和参与者,我更能理解和体谅其中的甘苦。

第二个还是“不容易”。

首先是立意格局上的不容易,从历史中的一条羊肠小道,长三角一体化的康庄大道,再到通江达海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世大道,在极短的篇幅里尝试探索着去讲述了。

其次是史实、口述、再现、展望……既有历史视角,也有人文关怀,杂糅了蛮多的要素,又相对统一在一个框架结构里面,既有以人物上的拆分的块状的结构,也有事件脉络上时序上轴状的梳理,这一点确实蛮难的,里面一定有去粗存精的过程。

最后的是品相上,可能思考得也不够充分了,我觉得放在某些国家号平台的纪录片频道里播出也是恰当的,就是那种感受,“咱虽然小,但咱有拿得出手的东西”。

第三个感受,对,还是“不容易”。最主要的还是取舍上的不容易,百年历史,截取一段,其实重头戏是放在了上个世纪20年至50年代这三十年,然后是接的古今观照,未来展望,有一段是留白,留白的空间里的文章,可能是留给后来人去做的,也有可能当代的亲历者共同的参与的集体记忆。留给未来的讲述者吧,下一个百年,或者无数个不必留给我们去琢磨的百年。

最后,我想说,我也挺不容易的,虽然成片只有三次短短十几秒的镜头,但我在这个过程之中学到了很多,也感受到了很多,一次创作是一个孕育的过程,时光淬炼、波折磨砺,都是极好的经验,对人生是一样,对一个作品同样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