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不了答案,仍愿陪你共同面对

文 / 左叔

这几年,遇到有人想要听听我对他某个人生方向的意见时,会有所警醒和克制,尤其是涉及到“私事”的时候。

不再像三十出头的年纪,担心自己不用力去“劝”,对方可能会“犯傻”,常常会“掏心剖肺”地将一些话给“讲尽”了。

选择更加克制,倒不是怕自己的分析给别人误导,只是觉得对于身边的成年人朋友们而言,给出怎样的意见建议不是最重要的,而在他们的人生艰难处陪伴着,鼓励他们去直面问题,才是。

现在,我更多的是倾听,偶尔的表达也是体现“关切”的态度,让他们觉得自己在“冲锋陷阵”的时候,背后还有人。

我自己的体会是,成年人陷在某个胶着难解的问题里时,并不是想不出答案,很多时候是答案太多,或者实现这个答案的路径不太好走。

取舍之间难以平衡,人的自信心会受挫,需要的是鼓励,需要的是安慰,需要的是别人给予的认同感,并在此之上建立信心。

​法国作家小仲马的经典作品《茶花女》的中译版本特别多,但每一个版本当中都有类似的一句话:不了解别人的痛苦,又要去安慰,那总是很困难的事。

以前,我很想要站在对方立场和视角去分析问题,然后不断地问对方,你是不是也是这么想的?如果这样做会不会好一些?

这些密集的问题,本心不是要验证自己给的建议是对的,而是想探求一下对方潜在的立场是什么。可是这些问题过于密集了之后,反而会让对方徒增心理压力。

这几年克制多了,面对面交流的时候,说的最多的是,嗯,我觉得也是呢。鼓励对方讲出自己的想法,释放情绪上的压力。常常讲着讲着,对方就意识到自己其实是有答案的。

如果一定要强求意见建议,对方才会觉得“安心”。我多半会说,如果这件事是我摊上了,我会如何如何

说完之后,通常也会再加上一句,我会这样做,是因为我身上有你没有的,当然,你也有拥有我所没有的那些。

这世上根本就没有“感同身受”,我们有些“痛苦”呈现得也过于“表面”,我们企图去“了解”,但常常会做无用功。

这几年,我更加坚定地意识到,在安慰朋友的过程之中,所谓的“了解”不是“求真”的过程,只是“陪伴”的同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