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害怕选择的理由主要有两个:因为要为选择承担责任而焦虑;因为放弃了另外一种选择而担忧。
—— 弗洛姆 《逃避自由》
文 / 左叔
最近在读的一本书名字叫《洞见》,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写关于“佛学”的论著。
其实也不是完完全全宗教意义上的“佛学”,而是“佛学”当中一些能够经由心理学领域以“实证”方式验证过的一些思维工具,比如说“冥想”,再比如说“辩证思考”等等。
洋洋洒洒近二十万字,如果硬要概括一下他在这本书中的主要观点,可能就是一句话:那些我们近乎“感同身受”的感知,那些我们以为“极为深入”的思考,本质上并不牢靠。作为基因繁衍的“工具”和“形式”,我们被强大的“生物算法”牢牢地锁定了。
换句话说,我们以为的“还有另一种可能”,其实并不存在。老天再给你一次机会,“本能”依据会驱使你做出同样的选择。即便是在某些选择上出现“随机性”,但一定会在后面的几次选择中,不断修正的这种“随机性”,进而回归到“正途”上来。这样讲起来,又多少有些与“佛学”相近的“宿命”论调了。
我对感知不可靠这件事情是有认同感的。首先,“一千位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与人本质不同体现在我们收集和处理外部信息的机制上的不同,同样的一句话讲出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折射进各自的内心世界,是更为光怪陆离的结果,不可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人与人的不同,已经是鸿沟式的了,更何况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感知呢。同样的世界,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呈现方式。
其次,人类是有三维立体感的,但我们用的却是一个“二维”的视觉感知器官,也就是我们的双眼。我们通过双眼聚焦的方式形成景深,再通过大脑的强大算法,辅以耳朵等其他器官收集到的信息,将它们综合“解码”成一个三维立体的世界。说白了,这个世界本质上是我们“虚构”出来的。“四大皆空”的“空”,我猜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如果你细心观察还会发现,几乎所有的食肉动物,双目都被“安放”在同一个“平面”上,比如猫头鹰和狼,方便它们聚焦锁定捕猎对象;绝大部分的食草动物,双目会被“安放”在头的两侧,比如羊和马,方便它们观察周遭动静。这一定是自然选择造就的进化结果,但是这样的结果,却让我们无法推导出它们眼中那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人的一生,由万千的选择连缀而成。有些选择,会让我们反复地思考、估算、推演,比如读什么样的学校,与什么样的人共度余生等等;有些选择,却在分分秒秒、时时刻刻中悄然发生,比如今天出门先迈哪只脚,一桌子好菜从哪盘先动筷子等等,但你细心留意一下这些重复悄然发生的选择,就会发现其中藏着让人诧异的概率问题。
在下定决心,做出选择的关键时刻,我们有时候要非常坚定地“凭感觉”,有时候又不能过于“跟着感觉走”。至于如何区别哪些时刻适用哪种方法,以《洞见》的观点来看,其实区不区分并没有那么重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