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事会:在错位的冲突中探究人性

在错位的冲突中探究人性

文图 / 左叔

看到《白事会》的标题,其实就能猜出这是一本与死亡相关的书。长久以来,死亡对于我们而言都是一个禁忌话题,所以专门写死亡的书不多,也许我这样表述不对,或许应该换成我读过专门写死亡的书不多。

在读《白事会》之前,我印象里专门写死亡的书是台湾作者刘梓洁的作品《父后七日》。在那本书中,刘梓洁以平实的笔调记述下一个女孩经历父亲过世之后的人生历程,这历程之中既有台湾丧葬传统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同时也记述下了痛失亲人后,由甫一开始的震惊麻木,再到回过味来的悲怆凄凉等一系列的心路历程。那篇不算太长的文字感染了很多人,当年获得了台湾文学奖项的肯定,后续又被改编成催人泪下的电影。

怀抱这样的期待来读《白事会》,只读一个序就发现两者之间其实不是一个路数。作者以“虚构小说”的体例来讲一个个看似真实的故事,当然他也“虚构”了一个第一人称的身份“大了”。天津话中管当地专门为他人治丧的组织者叫“大了”,那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那看惯人间悲喜故事的“旁观者”。

《白事会》的封面折页里,如是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自然,生于70年代,现居天津。自2015年11月起在豆瓣阅读写作,迄今已发表作品《白事会》(9.0分)、《凡人皆有一死》(9.4分)和专栏《白事会:第二季》(9.4分)。虽然豆瓣评分这件事情是需要改天另辟数字专门讨论的一件事情,但这几个数字还是具有说明问题的实力。

看到这样的介绍,会让人觉得这本书是业余写作者的手笔,但读完其中一篇一篇的小故事后,你会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在讲故事方面的老道,尤其是能够非常精准地拿捏住文字中的节律,在极短的篇幅调度中,一把揪住人心中最柔软的那个区块。

“旁观者”的视角给了作者很大的故事情节的调度的自由,他可以得以穿行于不同人的人生经历之中,来讲述他们的故事、描述他们面对死亡时的状态,同时也可以跳脱出来,谈及自己对世情、人情的观感。也许是为了还原天津作为曲艺之乡的这份底色,也许是这个特殊职业身份需要以嬉笑怒骂的乖张面对死亡的惨淡,在文字的整体风格上是戏谑的,这种戏谑与死亡之间存在某种特别的错位感,这种错位感带着一种不可言说的悲情色彩。

他文字中抓人的部分几乎都是拿捏好的错位感带来的冲突,其中有几个故事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位富家公子哥的男孩被车子碾成了斑马线,但那位只管生意的父亲在面对孩子死亡后的言行,更容易让人读到悲剧的根源;那个为狗儿子办了一场葬礼的独居妇人,在财富物质极大满足之中的孤寂更让人感觉到死的那个其实她自己;那对生活在社会底层最终以自杀的方式告别人世的母子,不给他人留难处却让自己活得如此艰难;那对执意要为年幼夭折的女儿办一场告别摄影展的年轻父母,是扛着怎样的悲怆为女儿办了一个童话般的葬礼,用女儿的生前影像去记述她曾经鲜活美好一切。

构建冲突很多时候只是文字工作者的一个工具,其服务的主旨仍旧是人的情感面,它只是引发读者共鸣的技巧,真正让人动容的仍旧是感同身受的内在情感面。古希腊的悲剧多半缘自人神冲突,中国式的悲剧多半缘自柴米油盐,但盗火的神忍凡人所不能忍之劫数,“命比纸薄、心比天高”的丫环以一己之力去对抗人生的不可能,从某个层面来看都是在这种错位的冲突之中闪现出他们的人性之光。

在书的最后几篇,作者自然像刘梓洁一样回归到“当事人”的身份,“虚构”了自己的父亲过世的场景,作为一个祖传的职业,父亲在最后的时光“思过”不应该让孩子过早地面对死亡这个充满人生哲思的“命题”,不应该让孩子继承他的衣钵。故事的结尾安排了一个颇有喻意的开放式结局,似乎在说我们每个面对死亡的“事不关己”时的状态。做了一辈子“大了”的父亲有个海员梦,“我”为了圆梦将父亲海葬,正当“我”向大海扬洒骨灰时,开船的人跑过来对“我”说:这里不能喂鱼,撒饵也打不到鱼,今天没有鱼群。

作者: 自然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 豆瓣阅读
副标题: 死是个游戏
出版年: 2016-10
页数: 204
定价: 29.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2161706
简介:
”死让任何人安静,我把他们整理整齐,就好像把一盆花草摆弄得更好看。“
☆ ☆ ☆ ☆
天津人口中的“大了”,更体面的说法是入殓师,
他是嘈杂的白事中必须保持清醒头脑的总指挥,
帮人们把死,这件人生最困难的事,打包了结。
本书收录47篇大了亲历故事,
他讲死亡,更是在讲由此折射出的最真实的人生,
有哭,有笑,也有哭笑不得,
这里所有的文字,你就当用眼睛看一场相声吧……

【作品看点】:
★第三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非虚构组优秀奖,长期盘踞原创榜单首位,一部总评分高达9.0的奇怪作品!
★作者自带特有的诙谐,以超脱的姿态讲述了那些由死亡折射出的人间百态,背后却是深深的悲悯。

【读者评论】:
“白事是个严肃而又沉重且相对禁忌的话题,但作者通过几十个故事,展现了或荒诞或温情的一面。”
“相对蛮口语化的,没有刻意地煽情,这一点很好;另外就是自嘲精神,有贫气的气质。明明很煽情、很伤感的时候,为啥突然犯扯、贫气一句呢?这就是天津人的自娱精神。”
“故事讲得格外接地气,却很难得的不带流气。立意自然,不鸡汤。用词精简,不罗嗦。比有些做作的文字清新太多。大了简直是人形故事库,民间宝藏啊。请再接再厉,继续挖掘。”
“很短小的故事,本以为会有点吓人,没想到看完了之后不仅对一个特殊的职业有了浅显的了解,更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