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交往多半肤浅,或只有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上,交往才是容易的,一旦走进深处,人与人就是相互的迷宫。
—— 史铁生
文 / 左叔
不知道你是不是有过似曾相识的感觉,从小到大,无论在什么样的团体里面,在身边来来往往各式各样个性的人之中,好像总有那么几个略显“特别”的人。
他们在接人待物上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讲话做事也合情在理,可能还比一些习惯了挑挑捡捡、大鸣大放的人配合度要高出许多。不知道为什么,与他们相处一段时间后,就会很明确地感受到,在他们圆融和善的外表之下,还有一层拒人千里之外的“硬壳”。
总让人感觉,他们身上有种说不出来的“冷调”,或者是爱惜自己的羽毛,到了不知道该如何与人深入相处的地步。在平时的接触之中,他们鲜少会说到自己的私事,也不太会自嘲自己的短处,更不太会参与更易拉近与他人心理距离的“八卦”谈论之中,永远像是吊着一口“仙气”一般“端着”,有点“假”,有点“装”,有那么一点点不是太“诚恳”。
即便是朋友圈这样的私人领域,他们也鲜少发一些情绪化的内容。平时就发得特别少,即便是发了,也是字斟句酌的内容,一派公事公办的氛围。这样的人,对于我而言,大概率是挑不出毛病,却又亲近不起来的。稳妥地保持疏离感,大家相安无事就好。
我其实是特别能理解他们身上强烈的人际关系边界意识,也非常能够认同人与人之间更为深处的交往所带来不必要的人情负担和心理压力,对于有社交恐惧等心理障碍的人来说是一种无形的、难以排解的压力,但他们对于人际关系的渴求其实也是在的,甚至在内心中会形成某种拉扯的力量,既怕亲密关系的麻烦,又对亲密关系有渴望。
确实,一旦进入深处,人与人就是相互的迷宫。人性的复杂面会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表面的那层“硬壳”会破碎,有更多的机会可以看别人利己的、可怕的那一面。我始终觉得这些东西是无法避免的,将自己保护得再好,边界防范得再严实,同样还是会有机会直面这些令人难堪的部分。
既然注定了要走着迷宫,体会“世间万物,人最有趣”,“不设防”的状态可能会让自己和周遭的人都感觉到相对轻松一些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