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我认识的一个业余创作的女性写作者,最近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状态,声明自己退出了“自媒体联盟”这样的微信群组。
她还不是知名的写作者,刚开始加入时,吸引力很大,觉得终于与一些大咖同在一个群组之中,即便再如何得不济,至少能学得几分皮毛。我特别能理解她的心态,作为一个新手,很多时候都在期待肯定的目光和鼓励的掌声,借此坚定一条道走到黑的决心。
她在公众号里写甘苦自知的生活以及五味杂陈的人生,也慢慢摸清楚了读者的偏好。她一度跟我讲,比起写生活感受来,写故事让她觉得特别耗费元神。在群组里面呆久了,她便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每个写作者想写的、能写的,其实都是自己认知疆域以内的事情。与其空耗在各类群组的信息流之中,不如专注在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上。
对此,我也有过同样的感受。今年三月正式离职后,我为自己开列了一堆的计划,但真正坚持下来的除了阅读,便是写作,最关键的因素仍旧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人的精力和能力始终有限的,在纵向的深入与横向的覆盖上,人是需要有所取舍的。人总是在大量的实践和直接感受的基础上之上,经历了一些,才能感知一些更为深刻的东西。
我也曾混迹那样的写作群组,久而久之大家的写作动因变得极为相似,有的甚至连文风和模式都是雷同的。时下热门的文章要不就是扣着时事热点,要不就是新闻话题,写得像过去报章上常见的杂评,一通交待之后便是自圆其说的道理。要不就是由某个读者提问牵引出话题,列举三两个无从考证的“实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其实这样的文章想要写出新境界也是考验功力的,但这一切与我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距离还是远了一些。
在这段时间里,我也被人灌输过“闭环”的概念,用最有吸力的事物去做引流,然后在受众群达到一定基数时再去做一些可以落实“变现”的事业,但我终究还是能力有限想不到那么深远。我早她一些退了那些群组,其实并没有过深的思考,只是单纯觉得想要做些事,终究还是要排除掉一些干扰。后来,我读了葛亮的《七声》,才觉得光是排除各式干扰仍旧是不够的,还需要自己有更为强烈的主旨意识去引领自己想要走的路。
《七声》最早在台湾出版时间大概是2007年,我读到的版本是2011作家出版社再版的简体版本,这个版本中标注了基中的若干篇目在内地文学期刊发表的情况,多数集中在2008年前后。《七声》是本短篇小说集,也是我读的第二本葛亮的书,此前我读过他的长篇作品《朱雀》。
与长篇《朱雀》跨越时代的故事架构不同,《七声》收录了十个短篇皆是由人物命名的小故事,时间跨度都不长,却又能够在具体细微的故事里看到某个特点时代呈现出来的质感。其实这个明确的轴线并不是我总结的,书的简介里面白纸黑字写好了。
除了这样的文学寓义和主旨脉络之外,习惯以往读短篇小说集的我,从中还看到了另一个一以贯之的主线,一个叫“毛果”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以往读短篇小说,常常故事与故事之间是割裂开来的,没有特别明确的一根线。《七声》最大的不同就是每个故事都可以独立成篇,但如何合起来看,就可以读到一个人如何穿行在人生际遇之中。
我不知道《七声》的具体写作过程,是一篇一篇的累积,还是一气呵声,但从最终呈现出来的形式来意会的话,我感受到如果没有一个前置的整体概念和规划,其实是不容易写出这样的作品的。就现阶段的我而言,我其实是一直受困在这一点上,缺乏一个系统的写作计划,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没有一个丰富的创作基数,其实是很难从这些宠杂的文字中遴选出能够凝聚成一个内核的文集。
《七声》给我最大的启发不是如何得以小见大,透过小人物来展现时代发展的强音,而是让我看到了一个写作者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强化了自己的主旨意识和前期的规划,准确的评估了自己的精力与能力,然后持之以恒地去实践它。它可能会改变我对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既有的认知,多一些方向性和目标性的思考,既要低头走路去寻找生活中令自己有所感触的细节冲动,同时也要抬头看天,找准自己想要抵达的目标和方向。
葛亮,原籍南京,现居香港。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文字发表于两岸三地。著有小说集《七声》、《谜鸦》、《相忘江湖的鱼》,文化随笔《绘色》等。曾获2008年香港艺术发展奖、首届香港书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8-2009中国小说排行榜”及台湾“2006年度诚品选书”。长篇小说《朱雀》获“亚洲周刊2009年全球华人十大小说”奖。作者也是这一奖项迄今最年轻的获奖人。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 2011-4
页数: 323
定价: 2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6358019
内容:
南京、香港、藏地、北美,一时一地,足迹即为心迹。
目光所及,那些久违的人与事。
“一均之中,间有七声。”正是这些零落的声响,凝聚为大的和音。
城市里万声迭转,《七声》穿析群嚣,放声因惯习而为人所忽略的音响。
主人公毛果的成长,贯穿世间故事。祖父母相互照扶的和鸣弦曲、童年玩伴“洪才”的家庭旧事、民间艺人“泥人尹”的跌宕绝唱、木工师傅“于叔叔”的悲喜人生、餐馆弱智女侍“阿霞”身置社会底层的悲哀、女性友人“安”因过度自我所产生的悲剧,偷渡工人“阿德”身不由己的命运,极尽大半生为自己洗刷文革时期罪名、却因好赌而终招凄凉晚景的“老陶”,身处偏远、为爱与信念坚守的藏女英珠,在家变苦痛中迷惘与解脱的华裔青年威廉。
他们都是你我身边的凡常人物,其声虽细隐,却与大时代的跫音同奏,一则则人生故事交迭出流动于坊市的主旋律,造就环境的调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