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少帅:在别人的故事里流下自己最真的泪

这一本书的前言里面,张爱玲遗作的版权代理人宋以朗先生交待了出版这一本书的初衷。宋家与张爱玲算作世交,张爱玲远在他乡,华语出版方面的情况几乎都是交由宋家打理,多半都是先在香港皇冠发行。张爱玲离世之后,宋家也将张爱玲的诸多手稿和往来信函资料捐赠给学术机构,但十余载都是一个无人问津的情况,所以决定将之出版。于是这一篇未刊英文小说《少帅》在译为中文之后得见天日,先是2014年的香港皇冠再到2015年的北京十月。

张爱玲:少帅
[hermit auto="0" loop="0" unexpand="0" fullheight="0"]collect#:115144026[/hermit]

这篇作品的文字不多,英文原版大概120余页,译成中文印在小开本上不过是80余页。从创作年代来看,已经是过了张爱玲创作最为丰沛且成果最多的年代。宋先生在前言里面提及这是当年张爱玲锐意打入美国市场之作,结果因为各种理由没有能够完成。隔了时空再读这一本书,如我一样寻常的读者,大概都会有一些些隔膜感在。细索其中的原因,其一大概是对面美国市场的考量,如果放在他们的语境里面去理解上个世纪的中国;其二大概是非母语的创作;其三我们所读到的中译版本也是隔了郑远涛先生的手笔。

其实从《少帅》的故事开篇的基调中便能够读得出,这篇小说是有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传奇爱情故事的基底,细细归类也属于是张爱玲比较擅长的领域,时代洪流下的爱情故事。在张爱玲“大城小爱”式的故事之中,《倾城之恋》可谓是经典之作,但与《倾城之恋》的寻常人物的视角不同,《少帅》的人物更具传奇色彩,搁在现如今的文坛和娱乐周刊里面,便有点“名人八卦”与“艳情香屑”的意味儿。显然遥远东方古国似有影射意味的故事远比寻常面目的人物命运更容易打动以猎奇为初衷的读者,这大概也符合张爱玲“锐意打入美国市场”的考量,不知道此文最终未能在英文市场出版是否因为里面有一些内容与当年微妙的国际关系以及牵涉得那么多的人事物相关。

对于很多创作者来说,故事也许是别人的故事,但情感的体验却是自己的,这些原生的体验和感受被故事情节重新拼贴了一遍,再化作文字表述给陌生人,有时候就像那些懂得走心的演员,虽然说着别人写的话,流下的却是自己最真的泪。在这篇小说里面,其实也能读到张爱玲自己的故事。四小姐在每一次等待与重逢之间的心境与情绪的变化,直到感受到自己淹没在面目模糊的女性队列之中,忍不住让人静下来想一想,这似乎既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在爱情轮回里的群像,似乎也是张爱玲有过切肤之痛的过往。

小说里有几个段落看似香艳的床事描写片断,但处理得细腻独道。女性作者,那个时代的女性作者,活在较为开放环境里的女性作者揣度更为封闭年代的女性主人公的心理变化,都在这些细微的描写处一一呈现出创作者与人物之间不同层次的特质来。有些感官的体验过于私人,大概也只是有女性作者比较有心思会留心到。比如四小姐尚在闺中,与少帅幽会后,急急地处理“事后巾”,毛巾浸润热水后散发出来的“米汤味”,谓之“生命之源”;少帅牵过四小姐的手,覆在“安静小鸟”之上,女性指尖的触感体验,这些似乎都是原先张爱玲小说里不曾有过的。这些细节的出处正史野史中均不可能考证出来,唯一的出处便是创作者的自己那滴最珍贵的真情泪。

张爱玲:少帅

作者: 张爱玲
张爱玲(1920-1995),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以一系列小说震动文坛,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短篇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和散文《烬余录》等。1955年到美国,创作英文小说多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逝于洛杉矶,享年七十四岁。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译者: 郑远涛
出版年: 2015-9
页数: 216
定价: 39.5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30214695
简介:
《少帅》是张爱玲以1925年至1930年军阀混战时期的北京为背景,以传奇人物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为原型写的一部爱情小说。故事起意于1956年,当时张爱玲刚移居美国,希望借英文写作打进美国市场。极为重视历史细节的张爱玲为此多方搜集资料,1961年10月远赴台湾搜集写作材料,1962年3月回美后又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查阅大量参考资料。有了多年的酝酿储备,她很快动笔写作,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三年来我的一切行动都以这小说为中心”,可见重视之甚。
在这部寄托遥深的小说里,张爱玲承继含蓄蕴藉的古典小说传统,以一贯擅长的如工笔画般的细腻笔触,讲述了在“荒废、狂闹、混乱”的大时代里,少帅和周四小姐似真如幻、无望而又亘古如斯的爱情故事。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外面的世界乱糟糟的,但透过四小姐的窗口望过去,他们是仅有的两个人:她沉浸在这样的刹那,以为那就是永恒;她身不由己地加入延续千年的爱情长程,却发现自己淹没在面目模糊的女性队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