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那个时候我的广播节目《来自我心》还在播,常常选用到陈升的歌,然后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我在网站上开了一个坑,标题是《陈升历年唱片封套》,想借这个坑将陈升的唱片资料收集全了,因为这个坑,也结识了“夜夜升哥”粉丝站的一些同好,然而这个坑也就填到2007年发行的《丽江的春天》便停住了。虽然此后我也曾经对《家在北极村》、《我的小清新》以及《PS.是的,我在台北》这三张专辑码了一些文字,但却一直没有将后续的若干张专辑整理到这个坑里面,心心念念想做的事情通常都以虎头蛇尾的姿态收场。
[hermit auto="0" loop="0" unexpand="0" fullheight="0"]collect#:6229592[/hermit]
在这本《一朝醒来是歌星》之前,我读过陈升的《阿嬷,我回来了》以及《风中的费洛蒙》,相对而言《阿嬷,我回来了》印象深刻一些,台湾的风土人情味更重一些,文字表述上也更为朴实一些,人情世故在哪里都是通的,更不必说都是华人传统的价值观。读这一本《一朝醒来是歌星》的时候,我最为直观的感觉是彼此的语境是不同的,很多事情也时过境迁了,除了关于那些熟悉的作品,关于那些熟悉的音乐幕后的故事会多少有一些共鸣之外,其余的都是平平的状态,内心里难起波澜。直到读到书中最后的章节《半截地图》之中的两篇《革命事业》、《我快乐吗?》,才慢慢回味出来之前篇章中那些比较隐晦的一些观念和想法。
书中最为直观且极易引发共鸣的作品是《北京一夜》、《把悲伤留给自己》两篇,这两篇交待了陈升巅峰时期的两支作品的出处,自己将自己逼在某个角落里面,混在陌生的城市里面,摧残出来的作品,那些濒临枯竭状态的创作,冷风、酒精以及人情冷暖。对于歌迷而言,这样的文字多少有一些考据的意味,我想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有人选择去读歌星文字的一些原因。艺人出书通常都是“卖私”,有些私是自己内心的想法,有些私便涉及到同期的其他艺人,在这本书里面出现了大家所熟悉的歌手,潘越云的专辑前后的变化,唱片公司老板调侃李宗盛的婚姻,与罗大佑在香港“不是那么愉快地分开”后又在纽约求着对方为自己找一些制作新唱片的“熟人路子”等等。
陈升的很多作品都与内地相关,尤其最近几年直接有内地地名为唱片的标题。一个喜欢旅行、拍照以及写点什么的人,总归是那种喜欢静下来思考一些什么的人,这本书里面也提及了许多内地的风物,比如坐在湖南某先人的陵墓前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感慨,当然这一本书里也提及了一些内地的音乐人,在《_罪恶感》这一章里面有一篇是《贫穷的感觉》便提到了那个年代内地音乐的风潮人物,艾敬和张楚。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艾敬和张楚都曾经在魔岩厂牌下发行过专辑,而魔岩与滚石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所读到的这个版本已经是引进内地再版的书了,早个几年已经有另一间出版社引进发行的版本了,内容大体上没有多少变化,文中他自我调侃的那一句话“从三分钟热度到在一个行业呆超过20年”其实也道出了我们很多人的在谋生与兴趣爱好上的跌跌撞撞。就像他自认在潜意识里面总感觉“歌星”过于轻浮远不及“作家”来得有份量,我们之中有一些也总在担心在谋生这件事情过于直白功利,明明骨子里面脱不开,也会因事业上的小成功而庆幸满足,但却不太好意思表现出来,而寄希望能够通过那些不计得失的爱好来平衡这样的观感,寻求到内心的一丝丝安慰感一样。
陈升:出生于台湾彰化,天生就很迷人的天蝎座;
资深音乐人,血液里潜藏着流浪因子;
时常一个人背着相机出走。写歌,也写小说;出唱片,也办摄影展;
对于音乐、文字、创作、表演,都有属于他的独特想法。喜欢被称为“写作的人”胜于“歌星”,也期许自己能永远地写下去……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3-3
页数: 210
定价: 32.80元
ISBN: 9787507538519
内容简介:
《一朝醒来是歌星》中,陈升首次详细讲述了他与音乐之间纠缠半生的不解之缘。书中不仅有他写作《北京一夜》《把我的悲伤留给自己》《流星》等著名作品的创作花絮、背景趣事,还有大量个人生活照片、漫画涂鸦、手工书签、手写歌谱等大量私人物品资料,更有与众多粉丝一同分享的心灵对话和成长私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