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谅与恢复:原谅的必要

善良的人们认为他们需要原谅别人。尽管有时候好人会被坏人伤害,还可能会不断被坏人伤害,而这个原谅别人的信念有时候让他们在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原谅他人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成为原谅别人的事实了。

我常常发现那些说“我已经原谅了”的人们其实并没有真正原谅。我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因为像将某个问题放手或者原谅了对方这样的事情的发生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往往当问题再出现的时候,我们的平静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已经原谅了他们。宣称自己“已经原谅了”的人通常都是过于急切地想要解决当下的问题。正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所说的“据我来看,女人抱怨太多。”防御性较强的人们往往喜欢抱怨与自己想法相反的事情。

“我应该能够原谅的。”

原谅与恢复:原谅的必要

为什么人们需要尽快原谅他人?有几个原因让我们产生这样的需要,这是一种否定悲伤情绪的方式,而这个悲伤情绪的消化过程其实对于治愈悲伤本身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宗教或者道德信念。人们认为他们的宗教信仰需要他们尽快原谅他人,所以如果他们没有做到的话就是在惹怒上帝。然而大多数时候这种想法是对宗教信条的误解,大多数精神领袖都认同原谅他人是一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世间。如果你认为这种即时原谅是宗教信条所要求的,那么我建议你和你的精神导师讨论一下你的理解是否正确。
  2. 感到愧疚。有些人认为如果他们不尽快原谅他人他们就会感到愧疚。这可能是童年受到的教育或者看到身边的人很快原谅而形成的内心信念。但是,我们通常都只看到他人做出的反应和结果而看不到他们内心的原谅过程。或者也可能是其他人希望你原谅他人并且因为你没有原谅他们而劝诫你。他人的这种挑剔常常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一些不适,通常会这样要求别人的人往往是那个背叛者或者伤害者,或者是这些人的亲近之人,他们希望看到事情已经很快就解决了,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伤害过或者背叛过你而继续存有罪恶感。
  3. 改变的需要。这种改变可能仅仅因为伤害者或背叛者不想感到愧疚,而你自己也不想继续悲伤下去。人们往往觉得如果已经原谅了他人就意味着自己可以脱离“苦海”了。他们想要将痛苦抛诸脑后让生活继续下去。但事实上他们试图丢掉的恰恰正是原谅他人过程的核心——我们需要经历因为失去而产生的整个情绪过程,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阶段(又称悲伤的过程)。而且人们有时候也非常害怕如果不原谅他人可能带来的后果。有时候人们也会害怕如果自己不恢复过来,就不会感到快乐,他们就不会再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会在生活中再被他人需要。所以他们都会想要一个快速的解决过程。

“我以为我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果你认为已经解决的某个问题并且原谅了当事人,可是当这件事情再次被提及或者被注意到,你依然感到很生气以及内心的憎恨,那么可能有以下原因导致:

  1. 背叛者或伤害者依然给你带来伤害。不要太快地假设愤怒和憎恨是因为过去未解决的问题,或者认为如果你原谅他人,愤怒就会平息下来。愤怒也是一种保护机制,它们会提醒我们有问题出现需要我们警觉起来并保护自己以防止再次被伤害。在这个读者的情况下,她的父母的一些行为依然在伤害她,比如忽略她的感受并且羞辱她。所以,这种愤怒所含的信息在说“这与你无关,你什么都没做错,问题在于别人是怎么对待你的。”来信人提到,“这让我感到很害怕,让我和憎恨的人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距离,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确实也让我免于受到更大的伤害。”这样的话,她的愤怒下意识地引导了她的行为保护了她。然而,她可以更加直接地从愤怒所包含的信息中获得指引,提高自己的防御,防止自己不断地受到这种伤害,而不是等待潜意识的选择。她不用有罪恶感羞耻感,而是应该站起来为自己说:“不,你这样对待我是不对的。”你不用直接对父母说这些话(当然说了也没什么),但在心里也该这么对自己说,以免她继续对自己产生怀疑。另外,记住一点,原谅他人并不意味着你必须要相信这个人,也不意味着你重新将自己放到了他们可以继续伤害你的位置上。
  2. 当下的某些事情吸引了你的注意力。与我们被伤害或者被背叛类似,有些并不是对我们惯有伤害的人也可能给我们带来相似的痛苦。比如,有些人挑剔甚至羞辱你,这种体验可能会勾起过去某个或某些痛苦的回忆,这个过去可能与父母相关。同样的,这个愤怒的产生可以起到保护你的作用。认识到这一点,并明了有些人正苛刻地对待我们,有利于我们找到正确的方法来保护自己。或者另一种理解方法就是:当下发生的某件事情勾起了你旧时的某个情感反应,却需要你对在当下做出反应和处理。
  3. 事情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这不是一件坏事。下一步中我将详细阐述,恢复本身是一个具有多个层次步骤的过程,可能从某个方面看起来事情已然得到解决,但从长远来看还有其他层面需要你去解决。所以这样说来,并不是你没有原谅过,而是你在某个层面上已经原谅他人,但还有需要进一步的处理的地方。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原谅与恢复》心理译文专题

原文地址:http://www.excelatlife.com
原作者:Monica A. Frank
译者:Sherry(北京·心理咨询师)
申明:本文已经原作者授权,未经原作者和译者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出版事宜请与sherry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