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涵-有味: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人生的很多乐趣,其实并不是完全来自于事业的成就感,在讨生活当中很多时候艰苦大于获得,包括在每个人成长过程当中承担很大分量的学习,同样也是如此。不要跟我扯什么享受学习和工作乐趣这样的鬼话,一到放假,很多人跑得比谁都快。其实,关于乐趣的获得,我们是应该感谢生活给予的很多“恶趣味”。是它们让你我看到除了讨生活之外,人生的另一番乐趣。那些诸多读书、听音乐、织布、淘古董这样的高雅爱好会给人物我两忘的满足感,即便是麻将、唱K、喝酒这样大通路的爱好,多半也能享受交友以及过程之中八卦的快感。

兴趣这种东西常常让你我忘记去计较为之付的辛劳,只为了“好玩”这个由头就不可以不计酬劳,不计时间成本,埋首其中,甘之如饴。汪涵的《有味》大概是便是他的“恶趣味”的集成,只是因为喜欢才愿意在本已占据大量时间的工作之外,愿意花出精力去折腾这些事物。于现代工业发展看来,那些过去的手作迟早要成为历史,成为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盆被塑料盆取代,油布伞除要拍《白蛇传》或者演话剧版的《雨巷》几乎没有其他市场,鸡毛掸子败给了吸尘器,折扇败给了空调。那些手作的温情与生命力变成了流水线上的同质化。

偶然间碰到这一本书,觉得与以往碰到的名人出书或者主持人出书多少有一些不一样,虽然也同样大量出现了照片以及过于偶像的版式,但至少还有足够的诚意在。也许它不是一本人文气息很重的书,但它至少是一本概念完整的图书。它前置了一个概念“传统手工民间作坊”的概念,通过探寻湖南、北京等地的手工作坊和民间艺人,穿插自己个人的观感以及成长。在这个概念之下,既可以展现汪涵特有的“恶趣味”,也因为传统和旧时物,让它有机会将个人的成长以及才情穿插在其中,比自传书多了一些层面,有点类似于置入性广告的行销。

书中《木盆盛满漂流声》一辑中,提到木匠师傅经历了“运动”的年代,不管是批资斗修还是开放搞活,人还是活成那样,做自己的事情,墨斗规矩,长短方圆。那位民间木匠师傅质朴的话,略相当于我少年时听到的家乡民谚“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确,时代再如何变换,人都要吃饭穿衣、生老病死。可是放在当下,这句话还得一分为二的来看。传统手工艺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扎纸、镌刻等原先必须手作的东西,也有了雕刻机和模型公司可以代为,很多东西在消失的同时也另一些新生的事物出现。就比如说主持人,说到底也是手艺人。

现如今的手艺人或者所谓的手艺已经不是那么具象,就像主持人也常冠以名嘴或者艺术家的虚名,但说到底还靠技术吃饭的。在社会高度分工的时代,不可能再过男耕女织的生活,总归要借他人之手讨生活所需的。这样看来,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专长的一部分,只是失去很多手作物品细节上的美好。这一件与那一件的区别,不仅仅在型号编码或者条形代码不同,而是因为制作者当下人生状态不一样,以至于会有些微的差别,这些些微的差别,在艺术上有美感,在精神层面有活力,与产业时代的物质制成品不同。《有味》这本书与一般意义的名人出书不同,在某种程度上有近似的意味。当然,对于一人而言,在这个社会安身立命,没有一技之长是不行的。

作者: 汪涵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0-1
页数: 240
定价: 29.00
装帧: 平装,包封
ISBN: 9787563393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