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郊故事集:慢也有慢的好处

徐则臣 / 北京西郊故事集 /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试读购买 / 电子书资源库

文图 / 左叔

看书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囤书的速度,这本徐则臣的《北京西郊故事集》其实入手有小半年了,但这小半年里一直有其他书“插队”进来,所以直到现在才读完。不过也好,不被“催赶着”,细“读”慢“阅”倒也是另有一番收获。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读过徐则臣的《从一个蛋开始》,曾经比里面相似的乡音、相近的乡情深深地吸引着。在入手这本《北京西郊故事集》之前,又听闻他作为首位70后作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肯定。当然,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北上》我还没有机会读过,但我总感觉对于出生在连云港东海县的写作者来说,《北上》与《北京西郊故事集》之中存在某种隐性的牵联。当然,这种牵联是我还没有求证的猜测而已。

《北京西郊故事集》是一本短篇小说集,有9个“场域相近”的短篇构成。读起来,最为直观的感受就像是看了一部现如今挺流行的“多女主”的电视剧集一般。不过,在《北京西郊故事集》里面没有多位能够扛起流量的“大女主”,而一帮站在“成人”的门槛边上的“失意少年”,他们因为种种原因来到了“梦想中的北京”,又因为种种现实不得不生活在“现实中的北京”。他们有一处诗意般存在的“天台”,除了谋生之外,他们最大的消遣就是在房顶上打牌,然后一抬眼就能看见远远的城市,如同热带雨林般地在东边渐次铺陈地开来。

不必我细细描述每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你也知道这样的小说作品注定是充满了现实与理想的错位、充满了人间烟火味,充满了人世间的磨砺与艰难的。虽然每个短篇都有不同的人事物,都相对独立,但人物的设定、情境的设定以及内在的关联都是相通的,如果不是硬要强调它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你说它是本有“实验性质”的中长篇小说也是可以的,大概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些结构上的因素,所以每一个故事读起来既像是“主轴”,又像是别的故事的“番外”。

小说嘛,总有一些“传奇志怪”的地方,这既是人物设定的需要,也是小说“包藏”主旨的需要。比如,那位读不进去书,听到鸽哨声神经衰弱便发作,需要靠跑步才能缓解的少年;比如认定了在北京这座城市里,还有“生活在别处”的自己,将从少别人欺瞒自己的谎言编给别的孩子听,最后连自己都信的少年;比如打着领带、住着平房,在北京已经混不下去了却仍要死扛不肯回乡接受自己人生平庸的男人,总觉得自己脖子上拴了根铁链,总梦见自己是只被人耍弄的猴子……这样的错位的人物还有很多,严格一点的话,几乎每个都是。

他们构成了北京这个城市里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物群像,与钢筋水泥“热带雨林”里的大树小草相比,他们更像是匍匐在大地上的地衣,如果不仔细地想办法将他们从面目模糊的芸芸众生里分辨出来,他们的故事说起来微不足道,无非就是从遥远的地方来了,起初是怀揣着什么,然后接受现实的大浪淘沙,有些人想尽办法扎下了根,而另一些人什么也没有留下,被岁月的西风带走了,仿佛从未曾来过一样。

徐则臣在这本《北京西郊故事集》每个短篇的最后,留下来了这个短篇具体的成稿日期。我有细细地看过,前后时间跨度有六七年之久。在目标明确,推进得当的情况下,慢工出细活,自然也它“慢”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