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谈 / 饶晓志:一季访谈节目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出一套丛书?

文图 / 左叔

《详谈》是套系列丛书,以采访的形式探讨这个时代里某些个体的“人生轨迹”,从中似乎准备琢磨出一些“成功模式”来。挑书的时候,我看了看采访对象的名字没有多少是我所熟悉的,于是只能是在一堆商业精英的名字里挑出来一位电影导演来,来自贵州的“小镇青年”饶晓志。

当然,文本形式的访谈并不算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对于一个从纸媒时代过来的阅读者来说,这是以往读杂志时就曾经有过的体验。但一份采访的文字体量如此之大,大到能够撑起一本书来,也是在以往报章杂志上不曾见过的。因为有这么大的文字体量,所以想要一个字不拉地读完它,是需要花上一点时间的,如果还要停下来想一想,可能时长就更加不可控制了。

所以,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之中,脑袋里始终盘旋着一个非常奇怪的念头,我特别想问这本书的策划方,为什么没有同步做一档视频的访谈节目。这洋洋洒洒近300页的书,其实压缩压缩放在一期45-60分钟的视频节目里是完全可行的,若是再能讲一些“拆”成两期节目也是行的啊,为什么在出版发行资源大幅缩水的今天,还要如此地大费周章呢?

读完《饶晓志:在汹涌的人潮里绝不服气》,我稍微能够理解采访人,也就是这本丛书的作者李翔,为什么要以丛书形式来承载自己的想法了。相对于观众比较熟悉一些的“娱乐访谈”“艺人访谈”等视频节目,《详谈》所呈现的内容是相对去“娱乐化”的。即便是跟娱乐圈沾边的电影导演,谈及到的内容也不是那些可以一笑置之的内容,还是有很多触及专业领域“深刻”的部分。

由此也可以想象得出来,那些我没有挑选的商业精英的访谈,可能会有更多的专业领域的一些“行话”在其中。解读这些“行话",确实需要按下”暂停键“,来消化理解一下。这个时候,由读者来掌控节奏的纸质阅读,显然比”时间线性流“的视频节目,在更为精准地把握其深刻度上要占据一些优势的。可能这个方面更接近李翔想要将它做成系列丛书,做成一个隔五到十年再去做回访,近似”长期跟踪“的写作计划的根本原因吧。

”长篇“的谈访,涉及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结构的问题。我以前也做过一些采访,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事先会列一个采访的提纲。如果这个采访是视频节目或者音频节目的形式呈现的,我会在列提纲的时候考虑好启承转合,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之中,会控制好时长和节奏,相对严格地按照采访提纲走,虽然会蔓生出一些枝节来,但还是相对克制的。

如果最终是以文字的形式来呈现的话,虽然也会有采访提纲,但因为有事后的加工,所以即兴的东西会更多一些,当然也会碰撞出更多的现场火花来。我猜《饶晓志:在汹涌的人潮里绝不服气》 的采访应该更接近后者的方式,可能事先有一个提纲,但有更多即兴的东西在里面,在采访者感兴趣的方向中有深挖的印迹。虽然,最终呈现出来的文本有“章节”感,也有采访者类似“引言”“片花”的综述性文字,但我觉得这个结构是给方便成书用的,并不是为采访工作而设置的。

另外一个我觉得不必做成视频的原因是,在视频节目里面,采访者有时候也坐在镜头里,采访的本身也变成了“表演”的一部分,比如前一段子比较火的易立竞,以及她代表性的“冒犯式”的提问方式,有时候镜头给到采访者甚至比被采访者还要频繁。而在文字形式的访谈作品里面,采访者的形象还是相对隐匿起来的,对于读者想要理解采访对象来说,不必造成太多的干扰。

从传播领域进入到知识领域,我觉得这是它没有做成视频节目而做成书的一个企图心,但是采访者相对还是克制的,在琢磨这些轨迹、分析这些个例的时候,“拎”起来的纲目并不多,很多还是留白给了读者,让读者去想,但是这个时代耐得下性子的读者还是相对比较少的,有时候写得明明白白了,还未必能入得了读者的”慧眼“,可能想透过《详谈》影响和带动一些人,还是要等有缘人从中看分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