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退一步想”,便会觉得“其实还好”

文图 / 左叔

最近发现一条绝佳的跑步路线。在一片稻田中间,笔直的一条。新修的路,极为平整,且没有什么往来的车。周边极为开阔,朝有万丈烟霞,暮有彤云千里,置身于这样的场景,可能不用跑步也会产生多巴胺。

早晨六点前后,几乎没有旁人。天空已经透亮,水田里还有隔夜未及挥散掉的植物气息。跑起步来,感官就被占据了,耳边就只剩下风声了。保持着呼吸吐纳的节律,抵抗着肌肉心率的疲累。这个时候,人是孤独的,也是极为自由的。

黄昏时跑这条路,会有极大的不同。黄昏时,会有匆匆赶路,灯光巨亮的电动车呼啸而过,也会有一些年纪大的阿姨们出来遛弯。阿姨们会边走边聊天,像“欲望城市”里那几位女神一般拉风地并排往前走,占据整条路,且聊到忘我,不知天地为何物。

不可能一直压在后面不超越。这个时候,则需要调整呼吸节奏,道一声“谢谢”示意让一让,或者拍手发出声响,等她们让出道来之后,再摆摆手以示致谢,但每次都会在错愕的目光中挤出那一条路来。这个时候,也会感觉到孤独,但却是极不自由的。

诉求少些,人可能就会相对地觉得自由多了。周末假日,不再惦记着要去哪里转转,只需要找个有空调水电、桌椅板凳的地方,看看书、码码字、听听歌、想想事,便会觉得牛马工位也是不错的选择,更何况停车还是免费的。

没有时刻需要关注照顾的人际氛围,也没有临时冒出来的需要沟通协调的事情,周末没人的工位,会给人相对宽松自由的状态,也会让平时磕磕绊绊的效率和零零碎碎的感受明显提升很多。相对自由的状态,往往更容易出活。

没有什么大笔开销,自然也不会抱怨挣钱越来越少。有些不必要的需求转念变为“必选项”,很多时候都是消费主义大肆鼓吹的结果,“种草”“拔草”都是有人做局的“生意经”。人确实还有选择的自由,但更多地埋伏下了暗戳戳的诱导。

厘清最为切实的需求,保持平缓的生活节奏,原先因为未来种种不确定而引发的焦躁,也会因为某种确定性而解开了不少。孤不孤独不重要,被不被理解认同也不重要,人的笃定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能把握住什么。只要有“退一步想”,人便会觉得“其实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