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竭力回避不适感,生活越难挣脱泥淖大步向前

你越是去竭力回避不适的感觉,就越是难以推进生活的重要转变。
——《幸福的陷阱》

文 / 左叔

做事做得顺手的时候,人是应该要生出一丝警惕之心的。一来要防止因为太顺遂了而产生麻痹思想,对其中暗伏的形势变化失察,最终因为大意和懈怠而酿成大错;二来就是要防范“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渐进式的蚕食最难防范。

怎么来提醒自己呢?我总觉得,凡是走在爬坡的路上,人总是觉得吃力的,若是感觉轻飘飘的,那么极有可能是走在下坡路上。

人这种生物的心理需求相对复杂,嘴上说想要轻松,但对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是极容易产生不适的,之前常常有关于生产流水线上产业工人在“机械化”劳作中产生心理不适的报道。

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喜欢“生存挑战”的,是喜欢尝试新鲜的东西的,是喜欢做不一样的事情的,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虽然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但对于人的心智是一种“磨损”,久而久之会积累“病态”的表现。

不过,也有人能够将这种看似重复的劳动变成另一种“挑战”,转化为可能去解决和提升自己的新问题,这就跟读书的时候解数学题一样,学会了一种解题方式之后,试试还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把重复的事情变得有乐趣一些,人也是想尽了办法,在不断的尝试之中,创造出新的模式来,我觉得很多科学发明创造大概就是沿着这条思路来的。

回避矛盾和困难,我觉是人类的本能吧,尤其是很多之前没有碰到的过的事情,人的第一反应总想把这口“锅”给甩出去。实在没有地方推的时候,才想想这件事情到底要怎么做才能省力一些。我觉得有“省力”的考量也不是什么坏事,如果从提搞“生产力”的角度来看,还是有值得推崇的地方。

解决矛盾和问题,我们所能调用的办法其实是建立在“旧”的经验之上的,还有一些部分是学习借鉴其他人的,绝大部分人是没有办法走出一条完完全全新人没有走过的创新之路的。我们普通人的绝大部分创造是“嫁接”,将在其他事情上积累的经验放在没碰到过的问题上,在做到厌倦的事情上,尝试换个新角度来重视审视。

觉得在工作生活上遇到一些不适的情况,不必过虑和担心,内心里有一些改变的想法也是非常正常和积极的想法,有了想法才有可能会见行动,我觉得步入中年之后,人极容易生出许多倦怠和应付之心,极容易对工作和生活无感,找不到感兴趣的事情,找不到新鲜的刺激,人活得不明不白、浑浑噩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