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长篇小说的体量,被辟成了四个“主线人物”章节。于是,《登春台》又像是一个个中短篇小说的“连环套”。沈辛夷、陈克明、窦宝庆、周振遐一一登场,在每个“主线人物”视角的叙事中,免不了会有相互之间的交集,故事的主轴会因此而变得更为错综复杂,呈现出来的意象同样也是如此。
这本书的名字《登春台》想要表达的意思,或是第一人称,或是第二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表述中渐渐迷失掉了。
在“沈辛夷”的章节里面,提到了吴王不顾伍子胥的反对大兴土木要修姑苏台,最后不自量力、耗尽国力、导致兵败。这个细节,本是“主线人物”游历时随口提及的“闲篇”。可是读完四个“主线人物”的故事之后,便觉得书名的“登春台”,是我们每个人在走人生上坡路时的欣欣然。
“眼看人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顺风顺水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忘记静水流深的生活之中,四伏着不可预见的危机。人在阶层跃升的过程之中,往往需要经历脱胎换骨般的淬炼,需要付出代价。有些是拿努力来换的,有些是拿运气来透支的,有些则是以命相搏的。在四个“主线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类似的变化。有些对顺遂人生的破坏力,并不是源自阶层的劣根,更多是人性之中的不甘与不堪。在陈克明或者窦宝庆的故事线里面,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影子。
“眼看他楼塌了”,仿佛是某种宿命一样,亦有可能是阶层固化在人的认知中的表现形式,有时候我们是见不得“小人得志”的,总觉得他们抢夺了不该属于他们的资源,爬上了不该他们拥有的地位,一旦暴露出败迹,哪怕是颓势,可能都会成为皆大欢喜的事情。重新沦落在尘泥之中,甚至还会不甘心地踩上一脚。
相对于陈克明、窦宝庆的故事线,沈辛夷和周振遐的故事线所呈现出来的质感,更像是人生荒唐,大梦一场。园艺、杂物、家什等等琐碎的东西铺陈出来的场景,终究还是非常虚幻。两个人物似乎都有一段“如梦迷幻”的人生记忆,一段缺失的隐痛式的东西,被人侵犯、被人舍弃,那些说不出口的伤害被深埋在灵魂的最最底层,结着痂、蔓出藤,长出新的枝丫。外人看不出来什么,自己只有看得见千疮百孔的内心。
读小说,总是“千人千面”的,读《登春台》这样的感受更为强烈一些。创作者在书写的时候,未必已经前置了这些层面。然而,人物一旦在纸页上“立了起来”,便开始“自说自话”了,那些创作者笔力“不可控制”的部分,走进读者“心神深处”的部分,往往会有出乎意料的美妙与可预见的惊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