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鸡汤与失语的中年人

文图 / 左叔

这几年“鸡汤”一词越来越有贬义的倾向,尤其是在文创圈子里,很多写作者在考虑人生经验体悟类文字作品创作时,都在潜意识里避免沾上它庸常的那一面。我想极可能是我误会了一些事情,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读鸡汤的多半是年轻人,他们的人生有太多需要解开的疑惑,缺少沉着冷静期待一条捷径,从别人的经验里面找现成的答案。

中年人应该不一样吧,他们已经有非常稳固的认知体系,极难被旁人所撼动,他们也许也喝“鸡汤”,但那种重新解构认知角度、又隐含了社会生活中不便明说的“毒鸡汤”才是对了他们的胃口。而我对于他们的价值评估,在于他们极有可能成为那个煲鸡汤的人。

可是,可是这几年,我越来越多年轻的写作者在写人生经验体悟的文字,比如《生活需要仪式感》的李思圆,从文意中读出来的感觉,她应该也是一位出社会不久的年轻人。年青的写作者在聊人生经验,那么那些人生经验略丰富的中年写作者在做些什么呢?他们为什么放弃了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后来人呢?

我不禁想到我的朋友圈。在我的朋友圈里,常常有一些年轻人以“单身狗”自居,以令人捧腹的自黑言辞聊着人生那个年龄阶段特有的普遍性苦闷,他们频繁地更新着朋友圈的动态,以山呼海啸的姿态不断地释放各式各样的信号,像一间不舍昼夜的新闻通讯社一般。

与之相反的是生活在我的朋友圈里的另一些人,他们的朋友圈常常久久不见动静,偶尔有,也是不着一言的转发,像公家单位的前台窗口里一张扑克脸让人觉得乏味,而这一类人多半是与我年纪相仿的油腻中年。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和我一样关注到“集体失声的中年人”这样一个极为特殊的现象,又是否曾经细细想过他们在社交媒体上“集体失声”的原因。

如果我们只是将这原因归结于他们是“网络史前动物”,那估计不足以服众。要知道现如今这些中年人才是中国网络飞速发展的见证,他们基本上都是中国第一代网民,当年混迹各大社区论坛指点江山、拍砖胡侃的岁月屈指可数也不过十年。

这十年里,这群人经历了什么?时代洪大的背景,我们不便去推论了。网络发展的潮流还是有清晰脉络可循的,从话语权重聚集的信息源,分散成每个人为主轴的信息流,门户网站的风头散尽,自媒体应运而生。油腻中年并没有踩着这个节奏过来,他们中除了一部分以此为业的人之外,绝大部分都可以归类于“集体失声的中年人”。

是生活打垮他们了吗?也许有可能,中年人的艰辛有时候是不便言说的。

为人父母,早上六点起床做早饭将孩子吃饱穿暖送去学校再转过身胡乱塞点东西垫下肚子挤着高峰上班;身在职场,每天8至12小时在单位里勾心斗角完了之后还有加班应酬人际关系等一堆琐碎等着自己去琢磨;为人子女,弄得不巧还要拖着疲惫猫在病房小床上侍奉年迈病重的父母亲人愁着医药费开支,这样的人生不允许他们情感过于敏感,因为太敏感了他们很容易迷失在生活的褶皱里面,无法扛起肩上的责任。

这样的生活,他们不要说发声了,估计连哼一声的力气都没有,因为要尽可能节省气力。他们也许不以言辞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观感,但他们多半都以在现实的姿态在表示自己的状态。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集体失声的中年人”其实是以隐忍的姿态扛起了属于他们的社会责任,在这样社会责任的辅助之下,老年人有机会安享晚年,年轻人有平台畅所欲言……

别人的人生经验体悟有没有价值,在我看来,答案是肯定的。然而,生活的真相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揭开,生活里的问题也需要自己去面对。虽然有些答案是现成的,但终究是别人的答案。我们每个人这一生悲欢离合的感受来源于人生解题的过程,那个最直接的味道,未必如鸡汤般醇香,但是真切的感受才是最难得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