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不曾虚度的幻觉

很多人,能忍受生活的各种苦,唯独受不了读书的苦。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生活的苦,是一种消耗;而读书的苦,是收获,是重塑。
—— 石雷鹏

文 / 左叔

一连好几年的阅读节,都会被“抓出来"讲两句。

有时候,那种“采访”更像是人的“应激反应”,来不及细细思考,所讲内容的底层逻辑,大体上都是说着没有什么错的“车轱辘话”,也鲜少会掺杂有细节的私人体验。

好像我们很多的事情都是这样的节奏,到了某个“节点”,一哄而上,尔后又归于平寂,甚至有点冷冷清清。始终觉得,阅读不是一时一日的事情,更为重要是一种观念。这观念里,一定包括了每个人对更为美好自己的期待。

就我个人的体验,身边平时偶尔读读书的朋友,一年里能读上十来本左右的,数来数去的大概还是那几位。

没有阅读节,有人还是日复一日地在读书;有了阅读节,有人未必一定要在这一天去凑热闹,也极有可能会放下书去做做其他事情。我倒也是蛮欣赏一个人在风吹草动、随时变向的潮流之中,始终保持住自己的节律。

读书这件事情,可作“两解”。一解是拿来作“敲门砖”用的。比如我们常常说到的学历教育。有些人未必是真心喜欢钻研某类学科、掌握某种技能,但是为了应付将来的生计出路,可能会去努力十几或者二十几年一路读上去。

一件事情做久了,就会有“肌肉记忆”,就会习惯成自然。求学路上走久了的人,几乎都昌习惯去读点书的,他们看到与自己知识体系相近的内容,就会想要跟进去了解一下,始终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内生动力在催促着他们不要被时代甩开、被未知掩埋。这里面有“敲门砖”随时不保的深层次焦虑在。

另一解就是相对单纯一些了。他们一定是在阅读之中收获到了一些什么,才会有内生的动力一直驱使着他们常常孤独地面对纸页书本。

或许是在阅读的过程之中,体验到审美所带来的陶醉或者放松,亦或者在阅读过程之中有了思辨、吸纳的感受。无论是什么样的收获,这个过程的底层逻辑,其实是一个人遇见更好自己的期待。当然也有可能,是在迷恋一种时光不曾被虚度的幻觉。

我对阅读,或者说传统的纸质阅读是悲观的。

人类文明传承方式,在并不遥远的将来,未必见得就一定是以纸页文字的方式来承载。想想我自己,不也是在B站跟着UP主的视频在学习如何画画、如何养鱼、如何种花吗?

如果这些知识能够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为什么“网课”教育成长起来的一代,一定非要逼着他们以并不熟悉的方式再回去读书呢?

然而,我又觉得无论形式上如何变化,潮流怎样改向,有一些东西还是牢不可破的,比如说人类对于未知的求索,比如说一个人对自己更为美好的期待,再比如说时光不曾被虚度的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