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首席专家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理论价值大于现实考证

王巍 著 / 听首席专家讲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 人民东方出版传媒 / 东方出版社

文图 / 左叔

如果怀抱穷尽的期待来看这本书的话,可能会有一些失望。这本书对所涉猎的近些年的考古成果,更接近于一个“梗概”“索引”,毕竟期所涉猎的范围是极其丰富且复杂的。任何一个“单项”拆解开来,都是一本书或者一系列丛书的体量,所以这本书更适合对此感兴趣的读者拿来当作“入门级”的作品来了解一个“全貌”。

因此,我更愿意将这本书归类于“文史科普类”,以相对“接地气”的方式将一个比较深奥的课题,全盘托出来给读者们看。至于里面的一些细节,则需要此后更多的机缘才能进一步深入了解。所以出现在书名的“首席专家”并不代表可能会因为深奥而读不下去,而是可能是因为“首席专家”的关系,而有一个“整体观”“全局观”。

除了介绍考古发现之外,这本书着力去表达的一个关键点其实就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因何而来。在此项工程启动之前,中华文明如果按过去西方理论的文明社会“三要素”即:冶金术、文字和城市来推断的话,中华文明只能从出现甲骨文的商代开始算起。

长久以来,引以为傲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此理论支撑下其实不过区区三千多年。西方以及东亚邻国也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的夏代是不可考的,相当于史前的传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除了夏商周的断代考证成果,遗址文物发掘等重大成果之外,我个人觉得更为突出的成果其实是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华文明发展实际又兼顾其他文明发展规律的“人类文明”的新标准。

“新标准”同样也有三条:其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其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其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在三个“新要素”之上,又将“国家的出现”作为文明产生的“最根本的标志”。有了重新制定规则,有了新的理论支撑,又加上不断涌现的考古新发现、不断迭代的年代测定技术,让文明史得以不断往前掘进。

读完这本书,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脉络感。中华文明自距今万年起“奠基”,八千年“起步”、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转型”,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加固,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这本书还探讨了“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一些内在的因素。古国万邦时代的交流与互鉴,文化的彼此认同等等,这些同样也是理论价值大于现实考证的。书中会略微有一些重复的部分,有些在专论中出现的内容,会在前后的概述中再表达多次,多来几次免不了会有些空乏感,我猜这也是无法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