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明探源”、领悟“何以中国”

文 / 娄欣叶

千年城址,考古发掘显露往昔峥嵘;散落陶片,重现世间聆听遥远回响。近日,江苏地域文明探源汇报会在南京召开。南京西街、苏州塘北、淮安新路等10个遗址项目发布了一系列的考古重要进展,充分展现出江苏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历史贡献和独特地位。

“文明探源”,是以田野考古工作为基础,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联合攻关为支撑,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关注“文明探源”、领悟“何以中国”,如此与中华文明源流汇聚紧紧相连,与炎黄子孙文化认同息息相关的探索发现,理应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全力支持。

考古学涉及了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是真正意义的交叉学科,协同发力,科技赋能,多学科合作让“文明探源”焕发活力,让我们不妨将关注的目光多多汇聚在这些“新亮点”上。从无人机到显微镜,从“浮选植物遗存”到“基因钓鱼技术”,多学科协同理念在“文明探源”的生动实践中得以贯彻,一场科技与考古的“二重奏”在科技自强、文化自信中荡响,更让我们听见考古科研工作者深耕探索、持续创新的坚定足音。

阐释文博知识、传承文明薪火,让更多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活动,文博工作者们同样也在努力以全新的视角,丰富的形态,向社会公众更好地呈现中华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让我们不妨将关注的目光多多汇聚在那些“新舞台”上。走进文博场馆、参观遗址公园、浏览专题网站、收看电视专题,让我们以身体力行的方式领悟“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的深义,在全力支持“文明探源”的社会实践中,更为真切地感受沧海桑田变迁之中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之火。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探寻历史、立足当下、连接未来,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让我们关注支持“文明探源”,共同携手秉持探源寻根的初心,将连续不绝、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展现在世人面前。

刊载媒体
苏州新闻网 | 圆桌快评 | 关注“文明探源” 领悟“何以中国”

延伸阅读
中国江苏网 | 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