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我们就是喜欢回首来时路,以为自己原该变成另一个人。不一定比现在好,也不一定比现在坏,但总之是个不一样的人。
—— 梁文道
文 / 左叔
人的心态大概就是这样子的吧。
离得远,“隔岸观火”的时候,心里非常慌,不知道“这一刀”砍在自己头上会怎样。一旦等到“靴子落地”了,反而心态平和了。“既来之,则安之”,反正已经这样,凡事只能往好处想。眼下之事,今天特别想跳脱开去,随便讲讲其他的事情,比如人生里那些“虚假”的可能性。
我有时候也在想,如果大学时没有选到现在念的这个专业,我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谋生。
说起来是“中文”,但除了应用写作,其实是没有一门课程是以“手把手”的方式来教一个人如何去写东西的。除了大量的阅读,与写作相关的课程并不多。我感觉这样的学习过程,更像是一种“浸润”,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完成某种“信息储备”,放在那里像堆“煤”,等待被现实需求的“火种”点燃。
步入职场时,面对的很多问题都是学校里不曾教过的。没有人天生就会,绝大多数的情况,都是硬着头皮在做事情,在经历很多次失手之后,才慢慢摸到一些“门道”。
我不知道,如果换一个专业会不会好一些,但是我总觉得,我读书的那个年代,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还是有泾渭之分的。学校其实也没有想要把我们打磨成扔到社会上就能立即扎根的人。最有可能的结果是,无论我选哪个专业,也要经历同样艰难的适应过程。
另外一个节点,我觉得应该在步入职场的时候。如果我没有去原先供职的机构上班,而是像很多师哥师姐以及周遭同学那样,选择进入传统媒体谋一份差事的话。势必也要经历报纸、广电等传媒的萎缩、变革、融合、发展等诸多浪潮。
我很难想象,以自己的思路、眼界、胆识和应变能力能否撑得过这些剧烈的变化。最近这十来年,其实听到很多人陆陆续续从原先谋事的传媒机构中出来改做其他营生。思路活络的,会搭上网红经济,改道MCN机构,成立公司或者工作室去做流量变现的事情。还有一些转得比较急,弯拐得比较大,比如卖卖茶叶、教教书法啊什么的。
既无资源可用,也无长技傍身,不知道自己若是像他们那样面对潮流改道时,是否还能走出一条活路来。
年纪轻的时候,常常会幻想,将来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一众的选择之中独独钟情于某一类。上了年纪之后,反而会逆着方向去想,会庆幸自己没有成为什么样的人,在同样的一众选择之中,以排除大多数的方式来回答同样的问题。
始于想象,亦止于想象。人到中年,有时候也想拍拍自己的肩膀,说一声:你好,那个平行时空中,有可能不一样的自己!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