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这本书读完之后,总有一些脑袋空空的感受。在读这本书之前,偶尔会关注社会学动向的我,会一直听这个名字,会在争议话题里面看见她的身影,也知道是她是王小波的遗孀,却迟迟不曾读过她的文字。她留给我的印象,是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一个形象,偏狭于某一隅的研究学者。
作为社会学领域的学者,她给我的印象更多是旁观者的身份,拥有更为宏观的视角来看待生活的芜杂,是跳脱在这个混沌世界之外的,我很难想象如果不保持一定的疏离又如何能够将一些需要深潜课题继续。在我的眼里,她更像是一个医护者的身份,将救死扶伤的任务看得比较重,所以才能控制得住与病患家属悲怆凄惨的共情。
我可能是对她的文字有些期待,毕竟一个创作者要极为敏锐又极为深潜才能去捕捉到芸芸众生之中的不寻常来,并且能够将这些细至入微的观察与缜密的思考,转化为文字再交还给普罗大众。事实上,她的文字比我想象得要质朴很多。我总感觉她有很多想要表达的,想要倾诉的,想要散播的,在文字之外没有办法穷尽,像极了煮了饺子的茶壶,怎么样也没有办法倒出来。
当然,我不能否认有些细节的表达是极为动人的。她也提及在她的学术领域,费孝通老先生曾经一再地提醒她,在做社会学研究探索的时候,要保持“讲故事”的状态。在这本书里,她“讲故事”的状态不多,只有在进入自己的生活领域,撰写“自传”的时候才进入讲故事的状态,记得北京傍晚黄昏的风,记得横穿美国的匆匆,这些细节是可贵的,也是极容易引人入胜的,对于我这样的读者而言。
然而,当她在探讨生与死,讲述观念、思考的时候,就回到特别“干瘪”的状态,她提过别人评价她的文字像论文,我的感受有时候也是这样子的。真知灼见和大道理,固然是精华,但消化这些“硬菜”,寻常的读者仍旧需要再搭配点故事性的表达,才能消化得了。
她可能将这个世界分析和头头是道,但是回到自己的问题上,自己的困境中,她仍旧是医者难以自医的状态。知道所有的道理,也看淡了诸多的问题,但仍然会为情所困。明知道世界赠我一场空,依旧会去慢慢填满真感情。希望有朝一日,她能慢慢地将这些真感情,一五一十地写进故事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