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温暖过胃,慰藉过心

叶青 著 / 鲜为人知 / 浙江人民出版社

文图 / 左叔

大概十年前,我有一段赋闲的时间,在那个时候参与蛮多的社会活动,每天接触不同的人,都是全新的拓展。这样的机缘,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

在那段赋闲时间之前,我参与了一份本地杂志的编撰项目,可能也就是因为有这些项目在手的关系,人脉关系也就在那个阶段顺势打开了。

如此算来,我接触网名叫“海子”的男孩子,应该远不止十年了。我们的交集其实不深,在我心里的估值里,顶多算是一个“熟人”。他在本地的某个青年社会组织工作,彼此认识的机缘可能会因为采访或者活动而增加。那份工作收入有限,我想当然地认为他可能就是那种家底殷实、只需要出来找个班上上的本地小孩。

后来我换了份工作,日子也渐渐地忙碌起来,那个杂志的项目,“话事人”几经调整也渐渐地放弃了我们这帮虽没有头衔加身,但敢于创新尝试的“散兵游勇”。

彼此本没有什么互动交集得过了几年,直到有一年,他忽然从浙江玉环寄了一箱特产文旦给我。我这才意识到,他从这座城市已经离开,而我与他都有可能不是本地人。我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回礼,只能默默地谢谢了。后面他又一连寄了好几年,我便有些过意不去了。

读到叶青女士收录在这本《鲜为人知》末尾处的《玉环文旦》时,我忽然发现我与这个从来未涉足的地名,居然也有一丝人情世故上的牵连。可能也正是这份牵连在,才能在满纸飘香、引人垂涎的记述之外,感受到那些炽热的爱与深沉的情。

“随岁月尝尽人间风味,阅遍五味人生”,《鲜为人知》是本写浙江玉环风物的散文集,讲述各种物产以及美食,是那种“在地人”倾注极大热情的作品。

这份热情也极有可能会因为外人不知缘何,而有一些抵触与排斥,与我们日常生活里,当一个人如数家珍地在倒豆子的时候,另一个人因为不知如何应对,只好侧目以待的情境会有一些相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食这种东西,虽然在如今不断交融之中有了些突破,但仍旧是有极强的地域性和风格特质的。如果不曾有相似的经历或者曾经深入过,光凭想象是极难“感同身受”的。好在这本书里有我们共通的东西,那便是人情。

长辈对晚辈的舐犊深情,有晚辈对长辈“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之情,向海讨生的乡人们的互助之情,也有“念一丝一缕一粥一饭”的惜物之情……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

风物不同,吃食不同,做法不同,口味不同,但这些情感却是始终共通的。放在任何的生存环境以及人文场域里,只要有这些人情的东西,大家便能够彼此相通。

但凡叶青写到这些,那些不曾尝过的吃物,透过纸页也有开始散放出迷人的味道,这些味道未必就是属于玉环的,而是我们每个读到此处的人,凭借着自己过往的人生经验,将过往所有温暖过胃、慰藉过心的味道与人情统统地叠加在此之上。

这是一份构成复杂、细节斑驳、经验独特的私房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