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生,很多事情无所谓对错,你想清楚了就行。
—— 徐则臣
文 / 左叔
对与错,都是依照当下的情势来判断的。即便是道德法律评判的对与错,拓展开时空格局来看,也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上古时,犯了“炮烙之刑”的罪,放在今时今日来看就会显得很“荒唐”,而现如今你我认准的“理儿”,随着时代发展也会“步其后尘”。单单是人类的婚姻制度,这才几千年的文明史,已经有不停“反转”的变化了。
很多纠结,很多对错,几乎都是事后分析出来的。在做出抉择的那个当下,人只能依据眼前的形势判断,只能依据积累的经验选择,无法预估到必然的后果,也没法推导出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所以“早知道……我就……”是个伪命题,根本无法实践。
必然的后果,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其实也是一直在“浮动中”的,很难判定它们的对与错。疏于管理,丢了马,自然是“履职不力”的坏结果,但是借由此事想明白,这份“弼马温”的工作并不适合自己,还有蟠桃圣会、大闹天宫、五指山下、西天取经的漫漫征途等着自己去闯,何尝不是后续“修成正果”的好结果呢?
还有一个跟马相关的故事,叫塞翁失马,其实讲的也是一样的道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与果、对与错,只是相对关系,不是焊得死死的,铆得牢牢的,不可撼动的定论。
很多对与错,评判的标准不一定、后续的结果不一定,就不必在那边耿耿于怀纠结了,更何况生活中满是那些很难辨析出对错边界的问题和矛盾,令人身陷其中,常觉困扰。
情与理、德与法,人在选择之前,会有很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但这些束缚换个视角来看,也是你做出选择的后盾和依靠。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就包容了一个人的利己私心。转过头,你会看见还有一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鼓励一个人的利他之心。
做决定的时候,以怎样的“话术”劝服了自己的,在面对不那么好的结果时,还请以那样的“话术”调适自己的心境,跟自己的“不智”和解。想清楚了自己是因为什么价值目标取向而做出的此番决定,以及如何承担和改善由此衍生出的后果。
当然想清楚,不仅仅止于“愿赌服输”“落子无悔”,还应该从一件事情,看清楚了自己视野的局限、能力的瓶颈,梳理事理逻辑,累积经验教训,为未来无数令人困惑的抉择找到后盾和依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