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和“做成”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把你体内的DNA搓成一条线的话,它能延伸100亿英里,比地球到 冥王星的距离还远。所以光靠你自己就足够离开太阳系,从字面意义来看,你就是宇宙。
—— 比尔·布莱森《人体简史》

文 / 左叔

朋友中有一对年轻的小夫妻,妻子是我在工作接触中认识的,丈夫是晚我好多届的大学学弟。

前一阵子,可能是生了孩子后倍感生活的压力吧,有考虑其中一个人“从撑不死饿不着”的“国企”里出来,换一个更为“牢靠一些”的坑,巩固好“大后方”再放另一个人出去“闯一闯“。至于谁去“入坑”,谁去“闯一闯”,没商量好。

两个人跑过来跟我探讨“考编”的事情。我确实是直言不讳地说,“考编”是件颇有难度的事情,尤其是在现如今内卷如此严重的情况下。

听我这么说,他俩将信将疑。这我挺能理解的,毕竟手上都有“双一流”的学历在,从小到大在考试这件事情上从来没有“怕过”。探讨了许久,最后的解决方案是,两个人都去试一试,看看谁能进面试。有了面试的机会,再来讨论谁去“入坑”、谁去“闯一闯”的问题。

两个人都去报了名。大致的情况是,招一个人的岗位,报名报了三百多人,然后材料审核完两百多人进入笔试,两个人一个考了一百四十多名,一个人考了二百多名开外,都没有摸到面试的机会。

这个结果,不仅他们意外,我也挺意外的。当然“裸考即中”是不太可能,但如此之低,也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后来想想,两个人也是出了校门三五年的人了,此前也没有绷着这根还要“进一步”的弦,做“看远一些”的打算。这样的结果,大概也是情理之中吧。

我们每个人确实有很多可能性,尤其是在一些设置“门槛”的地方,看到那个“门槛”标准远低于自己手中的“敲门砖”的时候,人是极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状态的。

可是问题是,“可能”和“做成”还是有本质区别的。确实,给你一个支点,你能翘动整个地球,但问题是支点在哪里,杠杆又在哪里呢?这些东西谁给你?都有机会去考但不但代表就能成,以前也都曾在千军万马里挤过独木桥,同样也不能代表这一次也会顺利,所以的结果,最终还是要看近在眼前的这一“考”,不是吗?

把“自己的DNA搓根绳”比“从地球到冥王星的距离”还要长,你或许有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离开太阳系”,可是,你第一个碰到的问题就是没有办法将DNA搓成一根能够承载你的重量的绳,你甚至连DNA具体长成什么样,都没有办法亲眼目睹。

“可能”与“做成”之间,还有无数的付出和努力吧。每年“考编”都有“逆袭”的故事,但在我看来改成“不可能”绝大部分是唯数不多的例外,多数还是没把“可能”当回事,全程盯着“做成”去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