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色:我们需要怎样的“警醒意识”?

24节气·72物候·96件手绘故宫文物·384种中国传统色
打捞华夏失落的色彩文化

郭浩 李健明 著 / 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 / 中信出版集团 / 雅信工作室 / 试读购买

文图 / 左叔

这读本《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的时间点,是“霜降”已过,“立冬”未至的“双11”前,游戏套路年年革新,搭楼撸猫一通折腾,最后落到手只有几角几分。不过,今日凌晨“付尾款”浩荡消费力一扫上半年积攒下来的颓势,让人看见了些许收获的希望。

这几年,大家比较容易看得见网购数据年年飚升,形势一片大好,相对不太容易看见在网购大潮冲击下,有一些传统的行当也在被逼到角落,要不适应改变,要不消失不见。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心理诉求都在这个浪潮中被一并重构。

今年是故宫建成600年,在网络消费浪潮之中,经历岁月洗礼的它同样也在改变。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可挖掘资源的大IP,“上新了”的文创以及影响和带动的“国潮”。这些消费驱向当中涌动的本质上是社会群体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我们确确实实经历,因为积贫积弱,因为落后挨打,对自己过往的一切有过全盘否定的阶段,好的、坏的都一并抛弃。解决完肚子饿的问题,再四顾看看别人家的,这才发现自己舍弃的东西被别人家学习借鉴,并且有了他们自己的丰富和发展,这个时候就有了“警醒意识”。

在我看来,这本《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就是这样一个“警醒意识”的产物。

2019年4月,《新周刊》提出“低美感社会”这样一个概念。在不少场合,也确实看到失当的造型、色彩,我们归之为审美的失当,这与我们教育重点错失审美是有很大关系的。

比如媒体记者报道过令人啼笑皆非的“奶奶庙”,再比如小超市门口配色令人费解的电动摇摇车。没有美感,是治不好的病。蔡元培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不过,很多年里面,我们都没将它当回事。

如今,这样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扭转过来,即便已经全面扭转,还需要几代人慢慢的沉淀积累才能形成一个共同的认同的价值体系,进而影响到社会里每一个具体的存在,这个过程一定是很漫长,一定不是一朝一夕内就能完成的。这样的“警醒意识”是需要常常有人站出来提醒一下的。

另外的“警醒意识”体现在,我们好的东西让别人家抄了去,现在我们要怎么办。2019年10月德仁天皇即位礼,其中一个重要画面定格在“黄栌染御袍”,大众才知道日本皇室的礼服保存和延续了中国唐代传处的服色。我们舍弃的部分,别人还在坚持着,并且衍生出与自身文明相适应的丰富的色彩体系。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进人类进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于此,我觉得心态开放还是很重要的。因为中国的传统色彩,有很多外来的“舶来品”,比如与佛教东进相关的一些色系,并结合中华文明自身的特色衍生出更丰富的“色目”,再通过诗词歌赋浸润到自身文明体系里面,成为所有中国人共同的文化情感链接。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文化之中最根本的东西是抄不去的,这一点的自信还是要有的,好的东西一定要有落地的形式与结合的方式,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学习借鉴其他文明之中优秀的部分,然后也一直有个“警醒意识”,不能全然地抄照。“礼失求诸野”,被我们弄丢了的好传统,还是有机会在散落各处的文明之中找到旧时的影子,日本保留下来的“唐风”,韩国保留下的“明韵”等等。

中国传统色在传承上的难度是显见的,因为它如果只用汉字来标注色彩的话,汉语本就有模糊和不确定的语义边界,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之中的“天青色”,是一个因人心浮动而有变化的颜色。修行千年,只等与你同船而渡,这个“天青色”是欣欣然的明媚;苦守寒窑,不见良人出征归来,那个“天青色”是悲苦的凝重。

古法的染制有大量的手工的成份,会因为成份剂量的微些差异,而形成独特的色彩印迹,事实上这也是难以统一的部分。例如书中的“月白”一色,写作者就曾去景德镇请教陶瓷的颜色,粉彩大师搞不清像月白这种颜色到底怎么准确定义,故宫收获的月白色的服装之间也有很大的颜色差异,我们标准色谱的形成仍有很大的努力的空间。

作为一本“色谱书”,除了用汉语来标示“中国传统色”外,每个色彩都标了CMY和RGB色彩标准数值。这对于从事设计的人来说,是一个特别有效率的事情,可以很快地在PS这样的软件中找到精准的定位,但对于这个色彩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象却不太容易在这栏标准数值中得到,很多典故、很多出处、很多来由需要静下来细细地想过,才能在使用的过程之中让它更为妥当。

郭浩 李健明 著 / 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 / 中信出版集团 / 雅信工作室 / 试读购买

将384色中华传统色与24节气,与72物候,与96件故宫文物相结合,也只是浮光掠影式地“清浅”,这种感受在阅读体验里就能感受得到,如果只是停留在字面,只需轻轻翻过便好,识得几个用以标示颜色、日常生活之中并不常用的生僻字之外,很难再有更多“深遂”的收获。

一旦你想要仔细琢磨某一个你喜欢的颜色,或者注解某个颜色的说明文字感兴趣的话,你就会很快意识到你面对的将是一片波澜壮阔的海洋,而这本书当中说明文字只是你在家中看到这片海的窗口而已。每个色彩的名字背后叠加了太多的文献资料、太多的历史实物、太多的诗词歌赋,沿着任何一个类向往里走,你都会看到一片巨大的、此生无法穷尽的海洋。

在这本书之外,它给我的“警醒意识”就是,凡事或者任何一个行当,如果你只是粗粗地看一眼,都是相对“容易的”,一旦你决定要深入进去,里面有太多值得你孜孜以求的东西。断然去否定一件事情,是要谨慎的,全面地去了解一件事情,则需要付出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