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梦中的橄榄树

就我个人而言,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六位女作家分别是张爱玲、李碧华、亦舒、三毛、王安忆以及安妮宝贝。我这样排她们的名字是有心里的一个顺序在的。也许我的印象掺杂了很多个人体验,我总是觉得张爱玲的冷漠疏离、李碧华的旷世奇情、亦舒的喧嚣落寞、王安忆的清冷淡定、安妮宝贝的暗伤无数,这些都只能证明这五位女子都是偏冷调的,若换作颜色,烟灰、墨黑、暗红、铁青适合一些,唯有三毛的文字是明亮且温润的,如晴日天际那一抹淡淡的颜色。然而在六个人当中,只有她以一种更为决绝的方式告别了这个世界。

1943至1991年,三毛带着自己的传奇人生以及留给后人的一堆文字和影像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滚滚红尘里只剩下耳语传说以及他人代为写下的传记,当年情事种种已经不值得去推敲了,纪念一个作家最合适的方式当然是尝试去阅读她的作品,透过温暖的字里行间感受她在那个当下如何地内心激荡。我在年少的时候,从她的《撒哈拉的故事》开始,差不多用了两三年的时间,陆陆续续读完了可以找到的她的各类作品。在少不更事的岁月,她浪迹天涯的作派和文字上面的转述,燃起我青衫白马仗剑天涯的梦想,也让我体验了很多心理投射之后所带来的阅读上的愉悦。

读书的时候,教授曾经说过,文字灰暗的人通常内心比较强大,因为他能够敢于将自己置于一个常人害怕的语境里面,并且驾驭好这些文字将其呈现出自己的内心表达,这需要足够的冷静和果敢,反之亦可以得到相背的结论。在他的这种理论指引下,我常常将文字看作是一个人的外衣,是一个人内心最缺乏又想呈现给别人看的部分。就好比我们每个人穿衣服,有些衣服是要来修饰我们身材不足的,而有一些只是中规中矩的。每个人穿衣的能力和水准不同,每个人驾驭文字的能力亦不同,于是有些文字是“所见即所得”,另一些需要结合更多的背景才能够看透她的本意。

珍妮特·沃尔斯说:“人和动物一样。有的乐于被关在栏中,有的非要去自由的流浪。”我想,三毛应该是属于后者,她骨子里面有一种不安于室的漂泊感。关于她离世有很多的猜想,但是那种生命被框住,不可以再燃烧的不安感,应该是最大的敌人。在传播个人特质和衣着品位方面,三毛也有超过她文字能力的水准,现在回头想想,早几年流行的波西米亚风,哪一件披披挂挂的衣衫没有她曾经穿过的影子,而波西米亚风刮完,现在回头想想留给人印象深刻的华语圈内波西米亚风格的代言人,大概也只有她和齐豫了。

梦中的橄榄树,是三毛的作品留给我们最深刻的一个文学意象。无论是文字,还是经由齐豫演唱1979年岁末由新格唱片发行的唱片,亦或是以张爱玲和胡兰成的传奇为蓝本的电影《滚滚红尘》,我们都似乎有看到这株不曾立于世间的树。相信所有人都知橄榄树寓意生机和平和,而她生于战乱年代,本名中有一个“平”字,不知道在冥冥之中佐证了什么。也许这个意象,也像文字外衣一样,梦中的橄榄树,既是对平淡生活和情爱欢愉的期翼,也是动荡不安的生活在她内心的投下的一片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