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没有与人相处的能力,而是没有了与人逢场作戏的兴趣

人一但看透,难免显得自闭,不是没有与人相处的能力,而是没有了与人逢场作戏的兴趣。
—— 七堇年 《灯下尘》

文 / 左叔

我一直鼓励别人,如果能有机会到“大厂”里面去锻炼锻炼,哪怕最终没有机会留下来,但能够有机会“站高一层”看问题,获得不一样的“视野”,终归是件好事。

即便将来不得不回到自己“属地”,也能借由积累的经验,轻易识别出哪些是“胡萝卜”,哪些是“大棒”,进而能够有机会从“画饼”的套路中摆脱出来,跳出“五界外”,收获“自由心”。

“大厂”当然有“大厂”的坏处,比如冗余比较多,节奏比较慢,程序性的事情比较复杂,当然也有一些身处基层特别看不惯的“排场”和“讲究”,但“大厂”但凡能够运作良好的,一定有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机制在支撑着这个庞大的组织保持运转。

跟身处基层,捉襟见肘,一人分饰多角的运作机制不太一样,“大厂”的分工更细、更为明确,而且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职能定位更为清晰,壁垒和界限更为森严。各项任务的指令流转、分工协作、资源调配、过程控制更为精准一些。

在“大厂”锻炼,如果把精力放在如何学“打官腔”“谋权术”上,可能就彻底跑偏掉了;如果能够从管理和效率的角度来“看套路”,相信对于一个人未来面对职场中的种种变数一定会有帮助。有些问题看似复杂,想想“大厂”是如何破解的,可能会“依葫芦画瓢”找到那个解题的答案。

当然,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心态放平了。你会发现,在基层原先看起来大得不了的“官阶”,到了“大厂”什么也不是。可能混得跟你差不多,也是一个随时随地有可能会被人拉出为diss几句的“小角色”,再也不是那个“发号施令”的“决策者”,而是既被“上面压着”,又被“下面顶着”的“中间层”。

当“中间层”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没有了,则会显露出更多的身为凡人的平易,也会令你多出一些体谅来。说到底大家都不容易,都是社会这部“大机器”上的一个小小的“螺丝钉”而已,虽然有些位置看起来极为重要,有些位置看起来随便了一些,但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些身不由己,同样的也是随时随地可以被替换掉的。

摸清一些规律,看透一些门道,人就极容易陷入某种虚无,觉得自己再如何如何,反正也就是这样子了,常常会反问自己,改变微乎其微,自己坚持还有没有意义。

我觉得有这样的清醒、有类似的反思是可贵的。我们在这个阶段,不是没有了“将事做成”的能力,而是失去了“盲目劳作”的兴趣。反而需要在此刻,弄清楚自己要将时间和精力花在什么地方,要去努力做成什么样的事情。此前种种其实都是方向性的问题,解决了方向性的问题,余下的有“大厂”的经验垫底,基本上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