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虽然是文科生的背景,但我是喜欢读建筑类相关书籍的。当然,纯粹意义上的“建筑类”的书目对于我而言太过挑战,常常会看图纸看到摸不着头脑,但那些略有人文背景的建筑类的相关书籍就很“对胃口”,比如说王军的《城记》系列。
“未读”做得这一系列“里程碑文库”书目中,我第一时间挑中的书就是这本《摩天大楼:始于芝加哥的摩登时代》,兴趣点可能是这样的选题离着我们生活很近。地处长三角一派“欣欣向荣”之中,又是这般“与时俱进”的年代,很好奇那些“千楼一面”的设计是从哪里来的。
读完之后,我觉得“里程碑文库”这个系列选题做得很好,以非常微小的切口来看一些宏大叙事里面的人事物,从中找到某个具体的事物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之中的“里程碑意义”。比如在这本书中,全世界如雨后春笋般林立的摩天大楼里面,独独这栋位于芝加哥的“瑞莱斯大厦”被选中,同样也是因为它具备了“里程碑意义”。
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建筑领域的开创性革新,与我们其他很多领域的革新具备相似的模式。经济基础、技术进步都只是外因而已,它们有可能成为推动力,但本质还是环境因素在左右,比如在芝加哥这样的城市之中,位于湖区的边缘,城市规模在当年难以拓展的情况下,“向上”成了建筑的唯一选择。
在经济基础、技术进步和环境因素的基础之上,是关键性人物的努力。关键性人物把握到了这些要素的对于整个行业领域发展的推动作用,拿出了恰当的、符合现实需求的“作品”出来,从而引领了行业的发展,推进了关键性的革新。
但是这种关键性的革新也并非是一番风顺的,也会有波折和阻碍,比如芝加哥大火,比如芝加哥世博会上“复古风潮”。新生事物总是会有一些尖锐的“锋芒”,极容易“刺痛”旧体系里面的一些阻碍之力,无论是原有行业配套的“旧产能”,还是价格因素导致的“成本消耗”,都会成为推进“革新”的掣肘。
一定会有一股“东风”来助力革新推广,这股“东风”一般不是来自“旧体系”比较完备的地方,而是来自很多原本“一穷二白”没有什么基础的地方。正是因为没有“基础”,所以他们对于新生事物具有“包容力”,也容易产生“后发先至”的效果。
等到周边都形成了“规模效应”之后,这个时候“革新”就容易以“墙外开花”的身份重新回到“主战场”。这也是为什么“瑞莱斯大厦”最初在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国家遭受冷遇,却在欧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的意象和颇具前瞻性的建筑理论”在与“未来之城”规划相结合,最终让它“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可是等到“革新”全面铺开之后,它的弊端就会显现,成为社会诟病的对象,比如“摩天大楼”幕墙玻璃的光污染、内部环境温度控制能耗过高、消防安全的隐患等等。这也提醒着我们,凡事一旦成为“标准”“标杆”“标配”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它将成为下一轮经济发展、技术某新将要打破的对象。
类比到创作领域也是,有些新的、实验性的创作刚出来的时候,也挺不招人待见的,但是会因为它符合趋势、具有生命力而被“留下”,借助“破圈”的传播成为主流,尔后等待下一轮的“革新”,再将它送去“前浪”的位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