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的看法,决定了人的命运

文 / 左叔

去参加一个活动,碰到一位与自己只打过一两回“照面”的“长者”,也是写书的人。

主动上前,在对方认出我来之前,打了声招呼。对方认出我来之后,忽然正色跟我来了一句:大家最近对你的意见很大啊!听说你最近又出新书了,而且你的书不送,都要买的。

忽然就慌了,心想这帮人平时都是怎么“埋汰”我的。

我倒是想出书的,无奈没人跟我签合约啊。况且,这个阶段,我写的东西价值不大,既没有知识的密度,也没情感的浓度,真的是合约来了,我都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

赶紧解释,不是我出的书,朋友圈里面转发的一些内容是别的朋友出的书,我的上一本书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即便是我想送大概率也卖得差不多了吧。

边上一位熟识的朋友,也帮我解释了两句。对方仍有一些“不解气”的样子,喃喃地说了几句分辨不清的话,想必是听多了我的“坏话”,一时难以接受我们的解释。

他仅停留了片刻便走了。走的时候,我客客气气地对他说,下次老师您来办活动,一定来捧场。

到家之后,忽然便觉得“圈子”文化实在太恐怖了。这几年生活得清简,除了一些阅读推广活动,基本上与“圈子”里的人没有什么交集,最近这大半年连以往做得比较多的舞台上的东西都没有什么机会了,落得这般“口碑”也是“想不明白的”。

不过,他的后半句话倒是说对了,送书这件事情,我确实做得少,毕竟我没有太多人情的压力,也不寄希望能够透过这样的“营销”带动“业绩”,虽然我承认自己仍旧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里。

另一个世界的“隐士”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这样写道,与我们自己的私人意见相比,舆论是一个软弱的暴君。恰恰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决定了他的命运,更确切地说,是指出了他的命运。

我们难免不被别人评价,或坏或好,如果据此来左右自己的人生,未免活得太过小心翼翼了些。立马去做一些“补救”的动作,反而会“做实”了传闻,陷自己于“被动”,不如不听不闻不问,依旧坚定的“做自己”来得妥帖。

不混“圈子”,确实会少掉很多机会,但我觉得机会多也未必是件好事。人到了某个阶段要有“作品”意识了,需要为自己出手的东西“负责”,从“跑量”转变为“以质取胜”。“要不就不要弄,要弄就要弄弄像”,大体就是这样的一条“底线”。

还有,我总觉得机会永远只给“有准备”的人,纵使你被打压、被漠视、被边缘化,但只要你没有放弃过,一直在积累,一直在往前,终有一天会“翻本”。只有相信自己有持之以恒的能力,大概才能保持笃定从容的心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