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艺术²:互为经纬织出如锦般的时代风华

翁昕:如何看懂艺术²
翁昕 / 如何看懂艺术²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未读 / 购买

文图 / 左叔

和一位与我约稿的编辑在微信聊起了个人的阅读偏好。我说,大致是两类书吧,一类是知识补足型的,一类是审美陶冶型的。

那是情急之下的一个答案,但这个答案也确实“鸡贼”了一些。因为它的涵盖面是不太确定的,既可以有字面上的足够宽泛,同时也指向某个相对狭窄的类向。

翁昕的这一本续作《 如何看懂艺术² 》,在我个人的阅读偏好里属于第一类“知识补足型”那个相对狭窄的类向之中。

这本书基本上是围绕“文艺复兴”这个主轴来书写的,扣住了意大利“双城记”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又梳理出历史经济社会技术等发展的“时间轴”和艺术不断趋向真善美的“进化轴”,以一个个灿若星辰的大师们的故事为点,形成了一本颇有一些看头的“梗概型”的“艺术之旅行导览”。

我不知道有多少读者和我一样,提到“文艺复兴”这个概念,脑海里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达·芬奇、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大卫等等……如果一定还要为这个概念再说一些什么,我勉强还能扯扯“人性解放”……如果还要再多,我就真得没有办法。

对于能力、兴趣之外或者与自己关联度不密切的事情,我们极容易满足于浅尝辄止,一方面因为没有钻研下去的动力,另一方面可能也觉得过于复杂,自己负荷不了的。于是,在现实中就出现了同样是站在博物馆里,内行人看到了来龙去脉、看到人眼前之物以外的内容,外行的我们只能凭感觉装模作样的点点头,有点悟性的可以感受到了一些难以言表的情绪,悟性差一些就只剩下“到此一游”了。

读完《 如何看懂艺术² 》 ,我没有像读基本有点“专业色彩”的作品一样,迷失在一众陌生的名字和隔行的概念之中,反而看见几条交织在一起的脉络,它们时隐时现闪动着引人入胜的趣味。

我想用我并不精彩的言语来概括一下我能看见的这些脉络:

最初,绘画作品是宗教主题,传道是它的基本诉求,布局上相对死板,艺术上几乎没有什么美感的诉求。有觉醒意识的先驱打破了这个僵局,开始效法自然慢慢通过“阴影”等技术将透视融入到了绘画之中,一代又一代的大师技术在不断地精进,笔触、色彩、线条、布局、平衡等等, 观众面对画作有越来越多身临其境的感受。

艺术主题以及它的表现形式,也随着社会发展从清律戒律的种种约束之中渐渐解放出来,有借着回溯古罗马时代的题材来展现思想解放、人性之美,也有只是单纯表现城市风貌的作品,这些都跳脱出了它原本的承载功能,只是单纯地作用在读者的内心感受之上。

当然,还有城市地域的不同所造就的艺术表现的形式上的些微差别,当然也包括风格技术上的显著差异。在这条脉络支线下,我顺便也了解了意大利的一些历史。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还没有实现“大一统”,“双城记”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是两个不同的政权。

晴空万里成就了佛罗伦萨拖着阴影更为立体“透视法”,而潮湿光影也成全了威尼斯绘画风格上的“流动性”,四海通商带来的颜料上的便利绘就出更为绚烂的色彩,连空气咸湿都让画作从木板移到了更为便于保管和交易的画布上,主题也因为是“旅游城市”的关系还有了风景画作。

经济社会技术发展与艺术、大师与时代、技法与风格等等脉络之间交织在一起,互为经纬织出一段如锦般的时代风华。

如何看懂艺术² 》 有个“副标”叫《伟大艺术品背后故事》,但翁昕讲故事还很克制的,因为涉及到的大师实在太多,洋洋洒洒自然不是很好的选择,注重差异性以及对这些大师在各自阶段所承担的“使命”点到为止。

我还觉得这本书编辑比较用心地方,就是将历史人物的生卒年份和活跃阶段用线段图标示出来,对于我这种外国人名不敏感的人实在是太友好了。

这本书的另一个“诉求”其实在书的最后有体现,那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之旅的导览,列出了博物馆和一些个人的经验。我比较欣赏的是作者的一个诚恳态度,不树无谓的权威感,而是期待“每个人走下来也有一定会有独一无二的意外之喜”。